骨髓炎是骨组织的感染性疾病,症状会随着病情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掌握它的发展规律、做好针对性干预,对恢复至关重要。下面从症状识别、风险因素到康复管理,给大家系统讲清楚。
一、骨髓炎的三个发展阶段有啥表现
(一)早期:局部感染刚起步
主要是固定位置的骨痛,疼得很清楚,晚上更明显,动的时候压到某个点会疼得“窜”开。皮肤看起来没红没肿,但摸得深一点会触发放射痛。还会有低烧、没力气、不想吃饭的情况,有的关节动起来费劲。
(二)进展期:化脓炎症加重
疼得更厉害,像“跳着疼”,患处肿起来、摸上去发烫。体温忽高忽低,24小时内波动超过2℃。查血会发现白细胞增多,拍片子能看到骨头被破坏、骨膜有反应。这时候要是没及时治,约60%的人2-3周内会化脓。
(三)慢性期:长期不愈易留后遗症
化脓破了之后,会留下老不愈合的破口,一直流脓,还可能带着碎骨头。周围的肉变僵硬,关节动不了,拍X光能看到骨头坏死和增生。这阶段容易骨折,约35%的人会慢慢瘦、贫血。
二、哪些人更容易得骨髓炎?
(一)天生骨头结构“弱”的人
长骨(比如大腿骨、小腿骨)的骨干血液供应是一段一段的,靠近骨骺板(骨头生长的地方)2-5厘米的位置血流慢,所以小孩的这个部位特别容易感染。老人的脊椎骨头终板部位血流也慢,容易得脊椎骨髓炎。
(二)免疫力或皮肤屏障坏了的人
开放性骨折(骨头戳破皮肤)的伤口容易被污染,感染风险是闭合性骨折的4倍多;糖尿病人血液循环不好,骨头的抗菌能力下降六成,也容易中招。
(三)医源性因素
手术器械消毒合格率每降10%,术后得骨髓炎的概率就涨2.8倍;体内放固定钢板或螺丝超过6周,感染风险是没放的3.5倍。
三、不同阶段怎么康复训练?
(一)急性期:先保护关节
-
维持关节能活动
- 帮着活动关节:在不疼的范围内,慢慢帮受累关节伸屈,每次5分钟,每天3次;
- 肌肉绷紧训练:每天做4组大腿前侧肌肉绷紧(不用动,就绷着),每组保持6秒。
-
注意姿势
- 把患肢抬高15-20厘米,别让骨头突出的地方一直压着;
- 用支具固定在“不歪”的位置,防止关节变畸形。
(二)亚急性期:慢慢恢复力气
-
循序渐进加阻力
- 弹力带训练:先用最轻的弹力带活动关节,每周加一点阻力;
- 半蹲训练:两只腿一起做半蹲,膝盖弯不超过45度(别蹲太深)。
-
练平衡和走路
- 站软垫子:每天3次,每次单腿站5分钟;
- 闭眼动脚踝:闭着眼睛慢慢活动脚踝,训练身体的感知能力。
(三)慢性期:重建功能
-
强化关节稳定性
- 单腿站立:慢慢把单腿站立时间延长到30秒;
- 不稳平面训练:在瑜伽垫这类不稳的地方,慢慢转移重心。
-
提升耐力
- 水中运动:水温32-34℃,水里活动对关节压力小;
- 骑固定自行车:骑一会儿歇一会儿,逐步增加时间。
四、要盯着哪些信号?怎么干预?
-
症状要警惕
- 局部:患处皮肤比旁边热2℃以上,或者压痛范围变大一半;
- 全身:体温超过38.3℃持续24小时以上,或者一个月体重掉了5%以上。
-
拍片子的指征
- 核磁共振显示骨髓水肿范围变大三成;
- X光发现新的骨头破坏或坏死。
-
营养要跟上
- 每天每公斤体重吃1.2-1.5克蛋白质(比如60公斤重,每天吃72-90克,相当于1两肉+1个鸡蛋+1杯牛奶);
- 维生素C每天至少吃100毫克(相当于1个橙子的量)。
五、关键防治要点
- 3天观察法:骨痛超过3天还不好,还有发烧、没力气,赶紧查炎症指标;
- 疼了就停:训练时疼痛评分超过3分(0-10分)立刻终止,第二天没缓解要调方案;
- 基础病要联合管:有糖尿病、免疫力低的人,要和内科医生一起治,控制基础病。
骨髓炎的恢复是“分阶段走”的,早发现、早干预能避免变慢性。小孩、老人、糖尿病人要特别注意防范,平时盯着症状变化,跟着医生做康复,才能慢慢恢复关节功能。关键是别拖,有问题及时找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