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它的表现像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兄弟”:急性白血病来得又快又猛,像突然喷发的火山;慢性白血病则悄悄发展,像暗流涌动的深海。这两种类型的区别,主要和癌变细胞的增长速度、分化程度有关,现在医生通过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免疫分型、分子生物学检测这些方法,能准确区分开。
急性白血病:来势汹汹的“血液危机”
当骨髓里的原始造血细胞发生恶变、不能正常分化成熟时,急性白血病就会“突然发作”。患者往往在几周内出现三个典型症状:
- 感染:中性粒细胞(身体里的“抗菌战士”)大幅减少,免疫力崩塌,持续发热是最常见的信号,体温常超过38℃,而且用抗生素效果不好。
 - 贫血:红细胞生成被抑制,会出现脸色发黄、心慌气短,稍微活动就累,而且越来越严重,有的还会头晕、耳鸣——这是脑供血不足的表现。
 - 出血:血小板(帮身体止血的“小补丁”)明显减少,会出现皮肤瘀斑、口腔里起血疱,严重的话可能会颅内出血;牙龈出血、流鼻血这些黏膜出血也很常见。
 
除此之外,骨痛也很常见,尤其是胸骨压痛是急性白血病的典型表现;大概四成患者会有肝、脾、淋巴结肿大,儿童更容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比如头痛、呕吐、抽风)。这些症状会越来越严重,要是耽误治疗,可能会引发多器官衰竭。
慢性白血病:静默蔓延的“细胞殖民”
慢性白血病分两种,表现各有特点: 慢性髓系白血病最典型的特征是“费城染色体阳性”,病程分三个阶段: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早期患者可能只有这些“不显眼”的表现:
- 代谢快:不明原因的低热、晚上盗汗(睡觉出汗多),半年内体重下降超过10%;有的还会没胃口、越来越瘦,这是身体消耗过度的信号。
 - 脾脏肿大:左上腹觉得胀,是因为脾脏变大了,有的患者能摸到肋下3cm以上的硬包;如果脾梗死(脾脏血管堵了),会出现剧烈的左上腹疼痛。
 - 血液异常:外周血里的白细胞一直升高,检查能看到中晚幼粒细胞;有的还会有嗜酸、嗜碱粒细胞比例不正常。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更“隐蔽”,一开始常是脖子、腋窝那里的淋巴结无痛性肿大——摸起来不疼,但会慢慢变大。等淋巴细胞浸润骨髓后,会慢慢出现贫血(脸色差、累)和血小板减少(容易出血)。大概三成患者会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要注意有没有黄疸(皮肤眼睛发黄)、酱油色尿这些情况。
症状识别的“黄金窗口期”
两类白血病的早期信号差别很大:急性白血病是“突然冒出来”的紧急症状,慢性白血病则是“慢慢藏着”的隐匿表现。如果出现以下组合症状,一定要高度警惕:
- 出血+贫血+发热一起出现(比如又流鼻血、又累、又发烧);
 - 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盗汗(比如脖子肿了、最近瘦了,晚上睡觉汗湿衣服);
 - 骨痛+肝脾肿大+异常瘀斑(比如没磕没碰就出现大片青紫色)。
 
现在的诊断技术比以前更精准了,除了骨髓穿刺,流式细胞术(测免疫表型)、荧光原位杂交(测染色体异常)这些方法能让诊断更准确。如果可疑症状持续超过2周——比如发烧老不好、淋巴结一直肿,一定要做全血细胞计数、外周血涂片、影像学检查(比如B超看肝脾)。
健康守护的三大法则
- 做好症状监测:建个健康档案,记每月的体检数据,重点看血常规里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有没有变化——比如是不是连续几个月都在下降,别等“突然变严重”才注意。
 - 做好环境防护:少接触苯类化学物质(比如油漆、胶水、装修材料),避免不必要的电离辐射(比如频繁做X光、CT);如果工作中要接触这些,一定要定期做血液专项检查。
 - 定期筛查:高危人群(比如接触苯、辐射的人,有白血病家族史的人)每年做一次血液专项检查;如果家里有染色体异常的家族史,筛查间隔要缩短,比如半年一次。
 
最后要强调的是,白血病的表现千变万化,有的症状很像感冒或疲劳,所以确诊一定要靠专业的实验室检查,不能自己猜。现在有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这些新方法,白血病已经能精准管理了,早期发现、规范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简单说就是“早发现、早治,效果好”。如果有持续的不舒服,比如发烧超过2周、淋巴结肿了不下去、老觉得累,赶紧去正规医院的血液科做系统检查,别拖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