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反复发热现象,背后藏着复杂的身体变化。根据2023年《血液学进展》的研究,当骨髓里的白血病细胞占比超过20%时就能确诊,这些异常细胞会从多个角度影响身体的体温调节系统。
免疫功能弱,容易招感染
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会挤掉正常血细胞的“生存空间”,让负责抗感染的中性粒细胞变少,削弱身体的防御能力。研究显示,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⁹/L时,感染风险会大幅上升。像口腔、肛周这些黏膜薄的地方,免疫保护本来就弱,容易成为感染的“突破口”。这些地方的病菌还容易形成一层“保护膜”(生物膜),让抗生素难渗透进去,增加治疗难度。
身体内部“炎症信号”捣乱
白血病细胞还会“搞破坏”,激活身体里的NLRP3炎症小体通路,释放出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等“致炎信号”。这些信号会跑到大脑里的体温调节中心(下丘脑)“捣乱”,导致中枢性发热(不是因为感染,而是身体内部炎症引起的发热)。影像学检查发现,病灶的活跃程度和体温变化关系很密切(相关系数r=0.82)。
这种发热,模样有点“特殊”
这种发热还有个特点——昼夜规律乱了,白天体温挺稳,到傍晚突然烧起来。大多会浑身肌肉酸、没力气,但咳嗽、流鼻涕这类呼吸道症状反而不明显。和普通感染发烧不一样,它没有明显的局部红肿、疼痛等感染迹象。
在家怎么监测?出现这些情况要赶紧就医
建议患者家里备个医用电子体温计,按下面的方法规范测体温:
- 每天固定时间测腋温或耳温;
- 把体温变化画成曲线记下来;
- 如果一天内体温波动超过2℃,要警惕病情变化。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马上就医:
- 持续高烧(超过38.5℃)超过24小时;
- 意识模糊、抽搐等神经系统问题;
- 皮肤出现瘀点瘀斑(出血倾向);
- 呼吸急促(每分钟超过25次)。
发烧了,这么处理才对
发烧的处理一定要听医生的:
- 物理降温可以用32℃左右的温水擦脖子、腋窝等大血管经过的地方;
- 别自己吃退烧药;
- 绝对不能用酒精擦身子,这种方法太刺激,会伤身体。
要特别提醒的是,所有治疗都得严格按医生的要求来。体温忽高忽低可能是病情变化或治疗反应的信号,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做血液检查或影像学检查,让医生判断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