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的出血点时,要警惕一种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疾病——它是因血小板异常减少引发的出血性问题,近年诊断率呈上升趋势,早了解疾病特点能帮我们及时识别信号。
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血小板是身体止血的“小卫士”,正常人的血小板数值在150-450×10⁹/L之间。如果数值低于50×10⁹/L,毛细血管的“密封性”会变差,就容易出现皮肤出血点。这种病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免疫性的(约占70%),因为自身免疫系统“认错了人”,把血小板当成“敌人”破坏掉;另一类是非免疫性的,比如病毒感染、某些药物反应或其他免疫紊乱,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
身体会发出哪些信号?
典型的皮肤表现是2-5毫米大小的瘀点,按上去不褪色,常见于下肢、面部等暴露部位。除了皮肤,还可能连累其他地方:约60%的人会有黏膜出血(比如流鼻血、牙龈渗血),女性常出现月经过多。如果出现黑便、血尿或剧烈头痛,一定要立刻就医——这可能是内脏出血的危险信号!另外,15%-20%的人发病前1-2周得过感冒之类的病毒感染,说明免疫系统可能被“激活”了。
怎么才能确诊?
确诊需要做这些检查:先查血常规,如果只有血小板减少,红、白细胞都正常,再查凝血功能排除其他出血病;骨髓穿刺看“巨核细胞”(负责生产血小板的细胞)的形态,是关键步骤。还要排除病毒性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他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现在有血小板抗体检测之类的新技术,诊断准确率能达到90%。
怎么治疗?
一线治疗用的是糖皮质激素,一定要听医生的话规范使用。重症患者可能需要静脉输免疫球蛋白,多数人24-48小时内血小板就能升上来。还有种新的TPO受体激动剂,临床试验显示60%难治的患者用了能长期缓解。具体方案要结合血小板数值(比如低于20×10⁹/L需积极处理)、出血程度和患者年龄综合制定。
日常要注意什么?
日常要避免剧烈运动和外力碰撞,建议用软毛牙刷刷牙预防牙龈出血。饮食上可以多吃含维生素C和铁的食物(比如橙子、瘦肉),但要避开容易过敏的食物——不然可能诱发免疫反应。定期查血常规很重要,稳定期每3个月复查一次,出现新症状(比如突然新增很多出血点)要随时就诊。研究证实,每天睡7-8小时、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能帮免疫系统保持稳定。
特别要提醒的是,别把它和过敏性紫癜、凝血因子缺乏症搞混了,如果出血点同时伴随乏力、低热,最好先看血液专科。只要规范治疗,80%第一次发病的患者3个月内血小板能回到安全范围——及时诊治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