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也会贫血?揭秘恶性贫血背后的隐形杀手

健康科普 / 身体与疾病2025-10-12 10:39:17 - 阅读时长3分钟 - 1381字
深度解析恶性贫血的成因机制,揭示维生素B12与内因子的协同作用,为素食人群、胃肠疾病患者提供预防建议,包含最新营养学数据与实用检测指南。
恶性贫血维生素B12内因子巨幼细胞贫血神经病变红细胞发育自身免疫胃肠疾病营养吸收血液健康
吃素也会贫血?揭秘恶性贫血背后的隐形杀手

维生素B12:血液与神经的“隐形基石”

维生素B12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营养素——它像“精密齿轮”,参与红细胞生成、DNA合成,还负责维护神经髓鞘的完整。如果缺了它,血液和神经都会“罢工”。有研究显示,全球约12%的人存在维生素B12水平异常,严格素食者的缺乏风险更是高达50%。要补它,动物肝脏、深海鱼(比如三文鱼、沙丁鱼)、蛋黄是“优质来源”,因为植物性食物里的类B12化合物无法被人体真正吸收。

内因子:帮B12“闯过肠道关”的“专属快递员”

维生素B12想被人体吸收,必须靠胃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它就像定制的“快递盒”,能精准绑定维生素B12,护送它穿过肠道的“迷宫”到达吸收部位。但50岁以上人群中,约15%会出现内因子分泌减少;如果自身免疫系统误伤胃壁细胞(比如自身免疫性胃炎),内因子会“减产”,维生素B12的吸收率直接下降80%。还有先天性内因子缺陷的人,每年新增约1.2万例,这类患者得终身靠注射补充维生素B12。

三类人最该警惕B12缺乏

纯素食者:小心“营养漏洞”

30岁程序员坚持纯素5年,最近体检发现红细胞平均体积(MCV)高达115fl(正常<100fl),还总觉得手脚发麻——这是维生素B12缺乏的早期信号:神经病变和大细胞性贫血。营养师建议,这类人群可以每天补充2500微克维生素B12,或每周吃3次强化营养酵母。

胃肠手术患者:吸收能力“打折扣”

做过胃切除或肠道手术的患者,维生素B12的吸收率会降到正常的20%。临床指南建议,术后要每3个月查一次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同时建立营养档案,联合补充铁剂和叶酸。

自身免疫病患者:双重风险

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得恶性贫血的概率是普通人的3倍——因为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同时攻击甲状腺和胃壁细胞(影响内因子分泌)。这类患者要每半年查一次抗内因子抗体,早发现吸收障碍。

防B12缺乏,做好这三步

饮食:吃对“天然补剂”

  • 每周吃3次深海鱼(比如三文鱼、沙丁鱼),每天吃2个蛋黄;
  • 选加了维生素B12的强化食品(比如每100毫升含1.2微克的植物奶);
  • 适量吃纳豆(每100克含5微克维生素B12)这样的发酵食品。

检测:早预警更方便

想提前知道B12够不够,可以查“同型半胱氨酸”——它能提前6-12个月预警B12功能不足;还有便携式唾液传感器,在家就能测。

预防:高危人群要“盯紧”

高风险人群(纯素食者、胃肠术后患者、自身免疫病患者)建议:

  1. 每年做一次全血细胞分析+维生素B12检测;
  2. 每3个月查一次神经传导速度(看神经有没有受损);
  3. 记膳食日记,跟踪B12摄入情况。

这些症状,赶紧去医院

如果出现以下信号,说明B12缺乏可能已经影响健康,要立即就医:

  • 持续乏力,舌头变得光滑无苔(像“镜面舌”);
  • 走路不稳,有“踩棉感”;
  • 记忆力下降、情绪波动大(比如容易焦虑或抑郁)。

医生会通过血清维生素B12(<150pmol/L)、甲基丙二酸(MMA)等指标判断缺乏程度,制定补充方案(具体听医嘱)。早期干预的话,90%的患者能在3个月内明显好转——比如乏力缓解、手脚麻木减轻。

维生素B12虽“低调”,却是血液和神经健康的“地基”。不管是调整饮食还是定期检测,早关注、早行动,才能避免它“悄悄溜走”带来的麻烦。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