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氟酸致命原因及急救

杭州女子踩氢氟酸24小时死亡,氢氟酸为何如此致命?

作者:张熙
2025-09-17 11:30:01阅读时长3分钟1150字
急诊科化学灼伤氢氟酸多器官衰竭急救氟离子钙剂工业污染公众安全化工废料危险废物环境保护医疗体系特殊化学灼伤中毒处置安全教育社会管理

近期,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传来:2025年9月9日上午9时,52岁的杭州女子涂某某在闲林中路空地散步时,踩破老化塑料壶,高浓度(超40%)氢氟酸溅至双脚,接触面积达手掌的5倍以上。伤后她被两家医院拒收,转入浙大二院后出现心脏衰竭、呼吸停跳,经ECMO抢救仍因多器官衰竭去世,全程不足24小时。调查发现,泄漏源是某化工厂搬迁时遗弃的工业废料,现场还有两壶未破损的同类危险品,桶身腐蚀性标识已模糊。涉事工厂涉嫌违法处置危险废物,当地应急、环保部门已介入追责。

氢氟酸为何如此致命?毒理学特性大揭秘

氢氟酸(HF)是氟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别看它酸性比硫酸弱,可与人体钙、镁离子结合能力超强。它能穿透皮肤深层,破坏细胞结构,引发组织坏死。其蒸气会灼伤呼吸道,微量入眼就可能导致永久性角膜损伤。接触初期,可能只是轻微刺痛或红斑,但氟离子会随血液扩散,与骨骼中的钙结合,导致低钙血症,引发心律失常、血管痉挛,最终造成多器官衰竭。只要接触面积达到体表1%(约手掌大小),就可能危及生命,涂某某的接触面积远超此阈值,这直接导致了她全身中毒死亡。而且,传统强酸灼伤可中和处理,氢氟酸却需持续冲洗并结合钙剂注射,急救延迟就会造成不可逆损伤。

这起悲剧暴露了哪些风险?

从这起事件能看出多维度的风险暴露。首先是工业污染管理漏洞,涉事化工厂未按《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要求,将HW35类氢氟酸交由资质单位处理,擅自遗弃在居民活动区域,违反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同时,乡镇区域没有建立废弃工业容器常态化排查机制,老化容器长期暴露,导致二次污染,凸显基层环保执法薄弱。其次,公众安全认知存在盲区,普通民众很难通过模糊标识识别氢氟酸的危害,像涂某某就把空地当成了安全区域。而且多数人不了解氢氟酸急救知识,不知道要持续冲洗20 - 30分钟,还禁止直接中和,这就延误了黄金救治期。最后,医疗体系也面临挑战,两家医院因缺乏氢氟酸中毒救治经验拒收患者,反映出基层医疗机构对特殊化学灼伤的处置培训不足。

不慎接触氢氟酸,该如何急救与预防?

个体防护与急救很关键。一旦接触氢氟酸,要遵循现场急救四步法:一是立即用大量清水持续冲洗至少30分钟,任何水源都行,比如自来水或瓶装水;二是冲洗后涂抹2.5%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凝胶,紧急时可使用市售的葡萄糖酸钙凝胶或氯化钙凝胶涂抹;三是禁止用石灰、小苏打等碱性物质直接中和,以免反应放热加剧损伤;四是即使症状轻微,也要强制送医,通过静脉注射钙剂和葡萄糖酸钙凝胶持续治疗,同时监测心电图以防心律失常。在工业区或废弃场地活动时,建议穿戴防化手套、护目镜,携带便携式急救包(含钙剂凝胶)。 社会管理也需要改进。化工企业要建立废料电子台账,用GPS定位追踪运输及处理过程,杜绝非法倾倒。乡镇要定期开展废弃容器清查,用pH试纸对疑似危险品进行初筛,并联系专业机构处理。还要将氢氟酸中毒处置纳入中小学安全教育及社区应急培训,推广“冲洗 - 送医”核心原则。 这起悲剧警示大家,要提高对不明液体的警惕,牢记“冲、涂、送”急救口诀,政府也需建立联合监管机制保障公共安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