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张家界七星山极限荒野求生挑战赛中,成都中医药大学应届医学生林北腹泻后自制“荒野版蒙脱石散”引发热议。他把采集的泥土高温烧制后服用,称原理和蒙脱石散类似,还在直播和社交平台分享。该话题#00后野人医学生自制荒野版蒙脱石散#阅读量超5亿次,但医学专家指出此行为有重大健康风险,提醒普通民众勿模仿。
自制泥土止泻,是妙招还是陷阱?
蒙脱石散是临床常用止泻药,它由膨润土提纯制成,层状硅酸盐结构能吸附肠道病毒、细菌毒素,还能覆盖在肠道黏膜上进行修复,且严格控制了重金属和微生物含量。林北通过高温烧制泥土模拟蒙脱石散的吸附功能,看似有道理,实则暗藏危机。野外土壤成分复杂,可能含有铅、砷等重金属,像工业污染区土壤重金属超标可达百万倍安全值,还有钩虫卵、沙门氏菌等病原体。高温虽能杀灭部分微生物,却无法去除重金属或化学污染物,烧制过程还可能引入新污染,如炭化物。单次误服未经处理的土壤,可能导致急性重金属中毒、肠道寄生虫感染或细菌性肠炎;长期摄入则可能引发慢性中毒或肠道黏膜损伤。而且,腹泻是机体排除有害物质的防御机制,强行止泻可能阻碍毒素排出,尤其在腹泻由细菌性痢疾或食物中毒引发时,盲目使用吸附剂会加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延误抗生素治疗时机。
公众认知误区多,正确应急怎么做?
林北作为医学生的身份,被部分网友过度解读为“专业背书”,使他们忽视行为的特殊场景,盲目效仿。调查显示,43%网友认为“土方止泻”在野外“值得一试”,但仅32%知晓蒙脱石散的禁忌症,如急性出血性腹泻禁用。 科学止泻有黄金2小时急救流程。首先评估脱水程度,观察尿量减少、口干、皮肤弹性下降等症状,优先补充口服补液盐或含盐分的水。接着初步判断病因,若腹泻伴随发热、血便,要警惕感染性病因,避免用蒙脱石散掩盖病情。野外若携带蒙脱石散,按说明书剂量服用(1袋/次,3次/日),但禁止与抗生素同服,需间隔2小时以上。同时,禁止食用未经处理的土壤、木炭粉或植物根茎,也禁止混合止泻与止痛药,如阿司匹林可能加重胃肠道刺激。
野外急救教育缺,公众健康意识咋提升?
户外活动组织方应强制培训“腹泻三步法”——补水、观察、就医,并提供便携式口服补液盐和基础止泻药物。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蒙脱石散VS土方”对比科普,强调药品纯度与剂量控制的重要性,引用国家药监局数据说明正规药物的重金属检测标准,如铅含量<2mg/kg。针对荒野赛事,要求参赛者携带便携式水质检测工具和急救手册,禁止依赖未经验证的“土法”。微博、抖音等平台需对“土方自救”类视频添加健康风险提示标签,引用专家实时点评。医学院应开设“野外应急伦理课”,强调医学生在科普传播中的风险警示义务,避免因个案示范引发群体性健康危机。 腹泻时优先选临床验证的药物和补水方案,社会应加强急救教育,规避信息误导带来的健康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