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波动时胃部可能出现"不适感"或"翻腾感",部分人在焦虑时会呕吐或腹泻,这些并非幻觉——正是肠脑连接的体现。大脑与消化系统持续进行信息交互,因此维护肠道健康直接影响大脑健康。
肠脑连接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含大脑和脊髓)与肠道构成双向通信系统。情绪和思维可影响消化功能,反之亦然。迷走神经如同肠道与大脑间的通信高速公路,肠道内的感觉纤维也将信息传递至大脑。
肠道微生物群(即消化系统内共生的细菌等微生物)对大脑健康至关重要。微生物组调控神经递质(神经间化学信使)生成、免疫信号传导甚至行为表现。
衰老过程中的微生物组影响
饮食、压力、睡眠、运动及环境均会影响肠道菌群。当菌群组成失衡(称为菌群失调)时,将关联多种健康问题:
- 癌症
- 心血管疾病
- 免疫介导性疾病
- 肝脏疾病
肠道细菌深度参与认知发育与大脑行为调控,其作用机制包括:
- 生成代谢物(食物、药物或组织分解产生的物质)
- 分泌影响行为和生理过程的激素
- 触发免疫反应(如应对感冒病毒等外来物质)
药物对肠道与大脑的影响
以下药物不同程度影响微生物组:
- 抗生素
- 二甲双胍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 质子泵抑制剂(PPIs)
- 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
- 他汀类药物
其中质子泵抑制剂和抗生素显著改变菌群:
- PPIs降低胃酸度,改变菌群种类与数量
- 抗生素杀灭肠道内外细菌,导致菌群多样性下降,影响可持续达停药后两年
- 多项研究证实抗生素使用使抑郁风险上升4%至33%,具体取决于药物种类及疗程
与药剂师的沟通建议
当患者领取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处方时,我会告知这些药物对肠道健康的潜在影响。多数患者首次获知此类信息,说明医疗从业者需加强肠脑连接的科普教育。
消化功能与大脑健康
饮食塑造微生物组构成。益生元是食物中的膳食纤维,无法在肠道完全消化,经发酵后成为益生菌的食物:
- 益生菌:存在于某些食物和补充剂中的活性微生物,可暂时改变菌群构成。足量摄入能维持肠道菌群健康平衡,抑制有害菌增殖
- 益生元:通过促进短链脂肪酸生成、提升矿物质吸收率、改善胰岛素抵抗来支持大脑功能。短链脂肪酸对健康至关重要,可维护肠道屏障并为身体供能
菌群失衡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引发胰岛素抵抗——细胞对胰岛素反应减弱,导致血糖升高。大脑中的胰岛素抵抗可能造成神经细胞死亡(神经退行性病变)。
维护消化与大脑功能的措施包括:
- 限制加工食品
- 增加全食物摄入
研究证实,富含水果、蔬菜、深海鱼类和豆类的饮食能改善思维清晰度与记忆力。均衡膳食既支持微生物组,又对情绪产生积极影响。
肠道炎症与大脑功能
菌群失调会损害肠道屏障,引发消化系统炎症。肠道炎症与以下疾病的发展和恶化相关:
- 痴呆症
- 脑雾
- 抑郁症
- 焦虑症
何时就医建议
注意力与记忆力障碍涉及多种健康问题,部分认知变化属正常衰老。若出现以下症状,建议咨询医疗人员:
- 脑雾
- 情绪波动
- 疲劳
- 记忆问题
- 睡眠障碍
- 注意力不集中
促进大脑健康衰老
维护大脑健康与肠道状态密切相关。以下措施可同步支持两者:
- 饮食中添加含益生菌的发酵食品
- 采用全食物为主的膳食模式
- 早晨接受阳光照射
- 管理血糖水平
- 减少深加工食品摄入
- 进行户外步行活动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