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无疑是人类使用的最强大力量。”——拉迪亚德·吉卜林
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塑造着我们的现实并影响情绪与决策。词语既能治愈也能伤害,既可赋能亦能削弱。词语的含义取决于其使用场景,当术语传递出非本意的严重性或终结感时,可能造成毁灭性的心理后果。在医学领域,词语引导患者理解自身健康状况,其影响尤为关键。
我们撰文旨在阐述一项持续研究中发现的关切:在涉及先天性心脏病成人患者(ACHD)尤其是被诊断为心力衰竭(HF)的人群中,通过焦点小组和认知访谈反复出现一个令人忧虑的主题——"心力衰竭"一词引发患者显著的恐惧和心理困扰。[1][2] 一位患者表示:"当我听到心力衰竭时,我以为心脏即将停止跳动,感觉如同被判了死刑。"另一位患者坦言:"‘衰竭’这个词让我觉得身体背叛了自己。"此类反馈表明,现有术语可能无意中加重患者心理负担,阻碍其参与治疗、自我赋权及治疗依从性。
历史上,描述心脏功能衰退的表述避免使用"衰竭"所隐含的绝对终结感。古埃及医学文献(如《埃伯斯纸草文稿》)采用"心脏被淹没"或"心脏衰弱"等表述,强调功能障碍而非彻底失败。[3] 同样,现代希腊语医学术语更倾向使用"心脏功能不全",聚焦于功能受损而非完全衰竭。
尽管关于替代术语临床影响的确凿证据尚待完善,但这些语言选择可能减轻心理压力,更利于患者理解与配合治疗。基于患者反馈、历史视角及国际语言实践,我们呼吁重新审视"心力衰竭"这一术语。"心脏功能不全"或"心脏功能障碍"等替代方案或许能更准确反映临床现实,同时降低心理损害。
随着全球心力衰竭负担日益加重——尤其在老龄化人群中,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年轻成人患者群体中[4][5]——是时候重新思考心血管诊断的沟通方式了。"心力衰竭"这一术语本身或许正在失效。我们谨向《欧洲心脏杂志》提交此通信,旨在激发讨论并推动医学术语的优化进程,在确保科学准确性的同时尊重患者体验。
声明
利益冲突披露
作者郑重声明本研究无任何利益冲突需披露。
参考文献
[1] Ivynian SE, Newton PJ, DiGiacomo M. 心力衰竭患者教育偏好及医患沟通认知. Scand J Caring Sci 2020;34:1094–101.
[2] Santos GC, Liljeroos M, Dwyer AA, et al. 心力衰竭症状认知——干预与结局:范围综述. Int J Nurs Stud 2021;116:103524.
[3] Saba MM, Ventura HO, Saleh M, Mehra MR. 古埃及医学与心力衰竭概念. J Card Fail 2006;12:416–21.
[4] Rush CJ, Cleland JGF, Veldtman GR. 先天性心脏病成人中心力衰竭的新兴负担. Int J Cardiol Congenit Heart Dis 2021;4:100171.
[5] Brida M, Lovrić D, Griselli M, et al. 先天性心脏病成人的心力衰竭. Int J Cardiol 2022;357:39–44.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