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泽文是一位才华横溢却未被充分赏识的词曲作者,以其黑色幽默著称,即将入选摇滚名人堂。他56岁时死于间皮瘤——一种残酷而罕见的癌症。如今,二十年后,这种疾病再次成为新闻焦点:一项新的《自然医学》论文绘制了其基因图谱,并提出了迈向个性化治疗的第一步,尽管尚未成熟。
*我带着女服务员回家
*就像我一贯做的那样
*我怎会知道
*她也是俄罗斯人?
沃伦·泽文,《律师、枪支与金钱》,出自1978年专辑《易激动的男孩》
(这是首出色的摇滚乐,值得一听)
在某些方面,沃伦·泽文——这位仅几天后就将入选克利夫兰摇滚名人堂的艺术家——是音乐品味的试金石。你要么理解他那些古怪、讽刺又暗黑幽默的歌曲,要么不理解。
大卫·莱特曼显然理解。两人相互钦佩并建立了持久友谊。泽文在《深夜秀》和《深夜秀》节目中亮相超过十二次,甚至曾约二十次代替保罗·夏弗担任乐队领队。他2002年的最后一次亮相——距离首次登场二十年后——令人难忘。面对晚期诊断,泽文成为当晚唯一嘉宾,以幽默、优雅和些许黑色幽默进行表演。当莱特曼问及他对生命与死亡的领悟时,泽文留下了一句将超越他生命的箴言:
好好享受每一个三明治。
——沃伦·泽文,2002年10月
(莱特曼将担任引荐人。)
他的生命不同寻常,死亡亦然。沃伦·泽文过早离世,在最后一次《莱特曼秀》亮相不到一年后,年仅56岁死于间皮瘤——一种罕见且尤为残酷的癌症。多数人将其与肺癌关联,但事实并非如此[1]。尽管该病几乎总由石棉暴露引发(尤其建筑工人),但无证据表明泽文曾从事建筑业。相反,其病因初步归因于童年时期在其父亲的地毯店玩耍的经历。
间皮瘤实属坏消息
间皮瘤发展不快,却永不停歇。一旦启动,便持续进展。数十年研究投入,却未能以任何实质性方式改变治疗结局。
医生们几乎尝试了一切:小分子药物(即化疗药物——部分为直接毒物,可杀死癌细胞及正常分裂细胞)、单克隆抗体(实验室制造的蛋白质,靶向特定目标)以及基因疗法(旨在替换或关闭缺陷基因的DNA载体)。
小分子药物仍是主要工具。这并不理想。一线药物顺铂堪称"怪兽",属我们使用毒性最强的化疗药物之一——在此领域竞争激烈。
顺铂的作用"简单":交联DNA阻止细胞分裂。它不区分细胞类型,癌症、肠道内壁和毛囊细胞均在攻击范围内。副作用正如预期:神经损伤、听力丧失、严重呕吐,以及可能无法恢复的肾脏损伤。(部分肿瘤学家称其为"呕吐毒素"。)
因此泽文选择跳过化疗并不意外。他本就不信任医学,但深谙其中利害:多活数月——多数时间虚弱病痛、痛苦不堪——并非划算交易。这正是某些抗癌"利器"的困境:它们或许有效,却以残酷方式起效;而对间皮瘤而言,效果微乎其微。
地平线上可有希望?
有些,但远水难解近渴。
经历多年失败后,由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乔治城大学研究人员主导的团队在《自然医学》(2025年)发表研究,测试新策略:手术前后辅以免疫疗法。
三十名可手术的胸膜间皮瘤患者(肺膜癌症)接受治疗。半数仅使用纳武利尤单抗——一种阻断PD-1[2](免疫细胞的"刹车")的抗体;另半数则联用纳武利尤单抗与伊匹木单抗,后者同时阻断另一"刹车"CTLA-4[3]。原理直白:解除免疫系统束缚,使其识别并攻击肿瘤。
患者术前三次给药(新辅助治疗),随后手术,再持续一年纳武利尤单抗(维持治疗)。
约80%患者顺利进入手术。副作用多为免疫相关——疲劳、皮疹、结肠(结肠炎)或肝脏(肝炎)暂时性炎症;类固醇药物可控制。部分肿瘤缩小或在手术中显示极少活性癌细胞(病理学应答)。
研究人员还检测了ctDNA[4]——血液中循环的肿瘤DNA碎片。若治疗后ctDNA消失,患者预后倾向更好;若持续存在,则复发风险更高。
此研究真正展现的并非治愈,而是一种转向。我们终于开始将生物学与治疗结局关联——理解为何部分患者应答而其他则不然。这非"精准医疗"的营销话术,而是本应长期贯彻的逻辑。
这些药物——大型蛋白抗体而非药片——并不简单。它们价格高昂、制备困难且自带问题。更大规模试验已在规划中,耗时数年。但经历诸多死胡同后,即便微小而稳定的信号也值得关注。
下一步何在?
遗憾的是,近期难有突破。
此类早期结果需经更大规模研究、更多样化患者群体及更长随访期验证。
即便免疫疗法得到证实,也不会立即应用于临床。这些治疗需精密给药监测且成本高昂。监管机构将要求其真正延长寿命的证据,而不仅是缩小肿瘤。保险公司将追问哪些患者真正受益。(他们很可能仍会拒绝报销。)
不过,该研究为研究者提供了探索方向——免疫通路、基因信号、可重复验证的问题。医学进步正是如此:缓慢、重复且坚韧不拔。
聊胜于无的希望
我们远未抵达终点。但试想乳腺癌领域的进展:当医生学会区分雌激素受体阳性肿瘤(对雌激素响应增殖)与HER2阳性肿瘤(由生长因子受体HER2驱动)后,单一大型难治疾病被划分为若干更易管理的小型疾病。
此路将更艰难。但昔日乳腺癌亦如此。癌症进步鲜有轰动登场;它常悄然潜入期刊文章。这正是进步的初始面貌。它或许不够激动人心,却真实存在,此处亦然。
以泽文另一句经典歌词作结:
“我本该更早去看医生”
注释
[1] 间皮瘤并非肺癌。它起源于胸膜——包裹肺部和胸壁的薄膜,而非肺组织本身。
[2] 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T细胞上的受体,类似"关闭开关"。当PD-1与肿瘤细胞上的配体PD-L1结合,免疫细胞关闭而非攻击。阻断PD-1可维持免疫应答激活状态。
[3] CTLA-4(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另一检查点受体,在免疫应答早期活跃。当CTLA-4与其配体结合,T细胞停止增殖。伊匹木单抗阻断CTLA-4,促使更多T细胞扩增并攻击肿瘤。
[4] ctDNA(循环肿瘤DNA):癌细胞死亡时渗入血液的微小DNA片段。检测到ctDNA表明肿瘤细胞仍活跃;若其消失,治疗可能奏效。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