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治疗方式实现医疗环境与临床效果双重获益
欧洲心脏病学会2025年8月27日发布的研究表明,针对肥胖和糖尿病患者的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在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时,不仅改善临床指标,更能显著降低医疗系统的碳排放。这项研究首次量化了药物治疗的环境协同效益。
研究团队对SELECT、FLOW、STEP HFpEF和STEP HFpEF DM四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覆盖3743名心衰患者。数据显示接受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的患者,每人每年产生9.45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排放,较安慰剂组(9.70千克)减少0.25千克。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住院日减少和门诊就诊次数降低。
当推广至全球数百万适用患者群体时,年度总减排量可达2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该数字相当于:
- 布鲁塞尔全市三个月的碳排放量
- 20,000架满载长途飞行的波音747航班排放
- 3000万棵树木生长10年的固碳量
三重环境效益机制
- 医疗资源消耗降低:治疗组1914例患者中发生54起加重事件,显著低于对照组1829例中的86起(p<0.05)
- 饮食结构优化:药物引起的食欲抑制使每日热量摄入减少,对应695.33千克/人/年的碳排放下降
- 医疗废弃物减少:住院天数缩短直接降低医疗废物产生量
研究通讯作者、莱希医院可持续医疗主任Sarju Ganatra博士指出:"单个患者每年0.25千克的减排看似微小,但规模化应用将产生重大环境影响。这种'临床-环境双赢'模式为医疗决策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局限与展望
- 采用建模数据而非实际测量
- 未考虑患者行为差异等个体变量
- 基于单一药物厂商提供的生命周期数据
下一步将开展真实世界验证研究,推动建立包含环境效益的临床试验评估体系。研究团队建议监管机构在药物审批、医保目录制定中纳入碳足迹评估指标。
这项突破性研究为全球医疗系统实现"可持续医疗"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标志着精准医疗与环境健康两大领域的深度融合。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