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群、医疗相关感染与免疫受损宿主感染

Microbiota,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Infection in the Compromised Host Flashcards | Quizlet

美国英语健康与医学
新闻源:unknown
2025-09-17 20:28:12阅读时长4分钟1963字
微生物群微生物组健康生态环境互利共生菌群失调肥胖疾病抗生素恢复方法益生菌

融合模型

  • 物理环境因素
  • 遗传和生物因素
  • 生态因素
  • 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

→ 人类与微生物的融合

微生物群定义

人类微生物群

  1. 微生物群
  • 与人类相关的微生物类群

*特指特定环境中的实际微生物

  1. 微生物组
  • 这些微生物及其基因的目录

*指微生物的遗传构成

(注:两者常互换使用)

微生物群

与人类相关的微生物类群

    • 特定环境中实际存在的微生物

微生物组

这些微生物及其基因的目录

**这是微生物的遗传特征

演变的范式

从斯宾塞式思维转向生态思维(思考与周围世界的互动——关注地球上所有事物如何相互作用,而非仅研究单一事物的生存机制;逐渐摒弃"适者生存"概念,转向强调万物协同创造健康生态环境的生态理念)。

微生物组的来源

  1. 出生与母乳喂养(IgA抗体传递给婴儿)
  2. 食物
  3. 环境与动物

互利共生与微生物组示例

  1. 维生素K - 血液凝固剂

*部分维生素K在大肠杆菌帮助下体内合成(维生素K2→被身体转化为K1)

  1. 外源物质分解 - 肠道微生物组帮助代谢外源物质
  2. 胆固醇与类固醇合成
  • 微生物群参与体内脂质组成和胆固醇平衡 - 可预防肥胖和糖尿病等脂肪细胞相关问题
  1. 胃肠道粘膜完整性
  • 微生物群保护并调节胃肠道粘膜
  1. 定植抗性 - 肠道细菌阻止其他有害菌定植
  2. 免疫发育与调节
  • 控制/调节免疫系统发育
  1. 能量代谢 - 细菌参与宿主代谢 - 能量水平和储存由肠道微生物群调控

谁寄生谁

  1. 人类有10^12个有核细胞(总计10^13个细胞);自身微生物群包含10^13个细菌和10^15个病毒颗粒
  2. 体内约99%的功能基因源自微生物

* 大多数人类基因由微生物衍生...我们可能是一群进化后的细菌

  1. 是细菌定植人类,还是我们作为人类形态定植于大型多物种细菌社会

菌群失调

部分科学依据;大量推测

  1. 肠道微生物失调

高脂/高糖饮食、营养过剩、久坐生活方式、抗生素滥用

→ 导致机会性有害菌增多而非有益共生菌 → 人类常出现肥胖和疾病 *微生物群对健康强壮至关重要

  1. 平衡的肠道微生物群
  • 谨慎饮食与生活方式 - 益生菌/益生元、抗炎/免疫增强治疗、营养药物(提供健康益处的营养化学品→如康普茶、鱼油、亚麻籽、大豆)

微生物群:谁操纵谁?

  1. 巧克力(特别是可可) - 促进有益细菌并减少肠道炎症:增加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水平(抗炎!),但降低艰难梭菌水平(肠易激综合征病因)
  2. 人际关系 - 接吻传递8000万细菌可诱导免疫反应→细菌不兼容时引发过敏反应
  3. 情绪
  • 由GABA、肠道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调控→酸奶(益生菌)引入的细菌可帮助稳定情绪并减少焦虑
  1. 焦虑(属情绪范畴)

A. 受体改变

  • 微生物改变肠道大麻素和阿片受体→影响肠道运动、神经刺激/饥饿感/饱腹感/促使渴望甜咸食物
  • 微生物改变味觉受体,影响进食行为

B. 毒素作用

  • 毒素引发的负面情绪可能增加进食
  • 微生物在营养缺乏时释放毒素

C. 迷走神经控制

  • 迷走神经中断导致体重减轻
  • 肠道受体对特定细菌的反应→因去甲肾上腺素刺激增加导致体重上升

D. 奖励机制

  • 微生物拥有人类神经传递相关基因→食用特定食物增强多巴胺效应,产生持续进食欲望
  • 肠道中存在高水平多巴胺和血清素

微生物群的改变因素

  1. 兄弟姐妹较少→降低微生物群多样性(更多兄弟姐妹增加儿童微生物多样性)
  2. 更洁净的家庭环境→减少微生物暴露
  3. 更安全的食物与水源
  4. 剖腹产增多→增加肥胖、过敏或哮喘风险
  5. 配方喂养
  6. 糖尿病
  7. 肥胖
  8. 年龄
  9. 地理位置
  10. 生活方式
  11. 性别
  12. 疫苗接种

改变微生物群的因素:抗生素使用量

  • 畜牧业:13,540,000千克(用于食品/商品生产的动物)
  • 人类:3,290,000千克
  • 水产养殖:150,000千克
  • 宠物:150,000千克
  • 作物:70,000千克

→ 可能导致抗生素耐药性这一严峻问题

与微生物组相关的疾病/状况

  1. MDRO - 多重耐药生物
  2. 神经精神疾病
  3. 自身免疫疾病增加
  4. 癌症
  5. 慢性牙周炎 - 牙菌斑堆积
  6. 夸希奥科病 - 营养不良引起的水肿(患者体液积聚致死)
  7. 细菌性阴道病 - 阴道细菌过度生长
  8. 早产
  9. 代谢综合征 - 因生化与生理问题集群发展成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
  10. 动脉粥样硬化 - 血管内壁斑块积聚
  11. 肥胖
  12. 肠易激综合征 - 艰难梭菌水平降低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
    • 这些关联背后的科学依据强度不一

恢复微生物群的方法

肠道微生物群介导治疗的临床与临床前示例

  1. 粪便移植

→ 治疗艰难梭菌感染

*移植健康供体粪便以增加微生物多样性

  1. 靶向抑制微生物三甲胺合成

→ 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1. 脆弱拟杆菌应用

→ 治疗焦虑

  1. 特定共生菌疗法

→ 治疗癌症

  1. 工程化大肠杆菌

→ 治疗肥胖

  1. 早期益生菌补充

→ 治疗胰岛自身免疫

益生菌应用

  1. 预防或缓解抗生素相关腹泻(包括艰难梭菌感染)
  2. 对抗轮状病毒感染儿童的急性腹泻

微生物组研究与报告方法:结论

评估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的随机对照试验报告中,危害数据常缺失或不充分。若无完整安全数据报告,无法广泛认定这些干预措施的安全性。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