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皮肤屏障:外泌体疗法Overcome the barriers of the skin: exosome therapy | Biomaterials Research

外泌体知识 / 来源:spj.science.org韩国 - 英文2025-09-08 11:15:49 - 阅读时长7分钟 - 3075字
该研究系统阐述了外泌体在皮肤再生中的关键作用,通过解析外泌体的生物发生机制、分离技术及其在抗衰老、特应性皮炎和伤口愈合中的治疗机制,揭示了外泌体作为无细胞疗法在皮肤修复领域的革命性潜力,同时指出了标准化生产和临床转化面临的技术挑战。
外泌体皮肤治疗皮肤再生抗衰老特应性皮炎伤口愈合血管生成胶原合成炎症调控细胞间通讯
克服皮肤屏障:外泌体疗法

突破皮肤屏障:外泌体疗法

外泌体是携带脂质双层结构的纳米级载体,能运输包括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在内的多种生物分子。这些微小囊泡由大多数细胞分泌,用于细胞间通讯。由于外泌体能在体液中循环,它们不仅能传递信息给局部细胞,还能作用于远端细胞。因此,外泌体被认为是多种治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近年来研究显示外泌体在皮肤缺陷如衰老、特应性皮炎和伤口愈合方面具有疗效。外泌体也被研究作为商业化皮肤治疗产品的成分。本综述讨论了皮肤治疗中外泌体的需求与当前挑战,并概述了其在皮肤治疗和再生中的功能角色,最后强调了外泌体工程的主要局限性及未来前景。

背景

2000年代初,间充质干细胞(MSCs)疗法曾被视为治疗各种缺陷和疾病的新选择。MSCs因其多能性和从皮肤、胎盘、脐带血等多种成体组织中易获取、扩增和分离的特性而广泛用于临床试验。但干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存在争议,且多项研究表明MSCs本身并未直接参与治疗过程。注射到损伤部位的干细胞存活率低,且趋向于与宿主组织细胞融合的数量较少。近期研究揭示,MSCs的治疗作用是通过释放生物分子实现的。这些活性因子以微米至纳米级颗粒(即细胞外囊泡)形式分泌。细胞外囊泡包含脂质、蛋白质和核酸信号,在生理和病理活动调节中实现细胞间交换。根据颗粒大小,细胞外囊泡可分为外泌体(40-100 nm)、微囊泡(150-1000 nm)和凋亡小体(>1000 nm)。此外,释放机制不同:微囊泡直接从细胞膜释放,而外泌体通过多泡体与质膜融合释放。本综述将聚焦于细胞外囊泡中的较小颗粒——外泌体。

外泌体:细胞间通讯工具

外泌体的历史

外泌体的发现最早可追溯至1960年代,但当时了解甚少。1980年代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外泌体的形成机制:在绵羊网织红细胞成熟过程中,内体内部形成小囊泡,最终在胞吐作用下释放到细胞外环境。数年后,研究发现外泌体携带mRNA和微小RNA(miRNA),能实现远程基因通讯。这一发现为治疗领域开启了新范式。

外泌体生成机制

外泌体具有CD9、CD63、CD81、HSP60、HSP70、HSP90、Alix和TSG 101等标志物。CD9、CD63和CD81属于四次跨膜蛋白家族,参与调节细胞间通讯、融合、肿瘤转移、运动性和信号转导等细胞反应。由于外泌体携带蛋白质、mRNA和miRNA信号,其功能特性随细胞类型而异。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因具有广泛的治疗潜力而受到关注。尽管外泌体所携带的RNA取决于MSCs的组织来源,但研究发现其治疗效果与组织来源无显著相关性。

外泌体分离技术

高质量外泌体的分离至关重要,目前已有超速离心(UC)、超滤(UF)、沉淀(PT)、色谱(CT)和微流控(MF)等技术。超速离心法通过密度梯度分离,但设备要求高且纯度较低;超滤法通过分子量截留膜分离,但存在堵塞风险;沉淀法通过高亲水性聚合物诱导沉淀,但可能导致聚集;色谱法通过多孔材料分离,可保持外泌体天然状态但可能共纯化污染物;微流控技术虽可实现实时分析但重现性差。现有方法尚难以高效大规模分离高质量外泌体,因此部分企业采用组合工艺(如UC+UF)提高产量。

治疗应用中的外泌体

外泌体在治疗应用中需满足高效提取和大规模生产需求。这需要优化上游(细胞培养)和下游(分离)制造流程。当前扩大生产主要依赖二维培养技术,而三维培养(如支架、生物反应器和球体)能显著提高外泌体的数量和质量。为获得高纯度外泌体,分离技术需兼顾产量和纯度。Antounians等对比了UC、PT和CT法,发现qEV法分离的外泌体最小但数量最少,而UC、Exo-PREP和ExoQuick可获得最多外泌体。Exo-PREP提取的蛋白含量最高,qEV最低。研究显示外泌体剂量依赖性促进肺上皮损伤修复,且再生效果具有剂量依赖性。

外泌体的应用前景

外泌体因其携带生物分子的固有能力,具有独特的治疗潜力。例如,心脏祖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防止心肌细胞氧化应激凋亡;真皮乳头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促进毛囊发育。外泌体作为药物递送系统(DDS)具有低免疫原性、高血浆相容性、精准靶向和稳定性。研究显示将抗癌miRNA let-7c-5p装载入HEK293T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

皮肤再生与治疗

皮肤组织结构

皮肤是人体最大器官,具有保护内外环境的作用,厚度因部位而异。解剖学上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三层结构。表皮包含角质形成细胞、黑色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分别负责免疫屏障、色素沉着、适应性免疫反应和机械感受。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肥大细胞参与免疫和炎症反应。皮下脂肪细胞具有能量储存、内分泌、神经和免疫功能。

皮肤治疗的必要性

皮肤老化是机体衰老的最早表征。现代皮肤治疗分为抗衰老、特应性皮炎和伤口愈合三大领域。皮肤衰老由外在(紫外线、污染、吸烟等)和内在(细胞和激素变化)因素导致,主要表现为活性氧(ROS)积累、端粒缩短、细胞外基质降解等。特应性皮炎(AD)由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和免疫失调引起,特征为Th2细胞因子IL-4和IL-13主导的炎症反应,导致丝聚蛋白(FLG)下调和瘙痒相关因子IL-31升高。皮肤自我修复过程包括止血、炎症、增殖和组织重塑四个阶段,但慢性伤口或异常修复会导致瘢痕形成。

当前皮肤治疗策略

抗衰老策略分为非侵入性(化妆品、化学换肤、光疗)和侵入性(微针、注射剂、线雕)。特应性皮炎治疗包括保湿剂、外用类固醇和生物制剂。伤口愈合涉及敷料、生物合成皮肤替代品等。现有治疗多为对症处理,缺乏根治手段。

皮肤治疗的未来成分:外泌体

近年来研究发现外泌体具有高稳定性、无免疫排斥和直接刺激靶细胞的优势。外泌体miRNA通过与靶基因3'-非翻译区结合,实现多重治疗效果。其再生潜力体现在:

  1. 血管生成能力:miR-125a通过靶向DLL4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miR-126保护血管完整性;miR-214调节血管形成。
  2. 胶原合成:miR-21促进角质细胞迁移和再上皮化;人真皮成纤维细胞球体来源的外泌体可增强胶原合成,减少MMP-1生成。
  3. 炎症调控: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下调AD模型中的IL-4、IL-23、IL-31和TNF-α表达,改善症状;MSC外泌体平衡Th1/Th2反应,抑制局部炎症。

外泌体在皮肤再生中的应用研究

多项研究验证了外泌体在皮肤再生中的效果:

  1. 海藻酸盐水凝胶载外泌体(Alg-EXO)显著促进大鼠伤口闭合;
  2. 自愈合水凝胶(FHE)结合外泌体加速糖尿病小鼠伤口愈合;
  3. 壳聚糖/丝素蛋白支架载外泌体显著增强糖尿病大鼠皮肤再生;
  4. 明胶甲基丙烯酰(GelMA)水凝胶结合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外泌体促进再上皮化、胶原沉积和血管生成。

未来展望与结论

外泌体在皮肤再生领域展现巨大潜力,但仍面临以下挑战:

  1. 需明确外泌体内容物(miRNA、mRNA、蛋白质、脂质)的功能特性,避免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引发的免疫反应;
  2. 建立外泌体分离的"金标准",降低成本并提高纯度;
  3. 开发高效大规模生产技术;
  4. 探索个性化治疗方案,优化外泌体保存方法(需-70℃冻存或冻干保护剂保存);
  5. 拓展至癌症、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治疗。

外泌体作为MSCs的替代物,在再生医学中展现出革命性前景。本综述系统阐述了外泌体在皮肤治疗中的三大核心能力:血管生成、胶原合成和炎症调控。随着外泌体工程的突破,其未来有望为多种疾病提供创新治疗方案。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