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年轻人群的结直肠癌发病率持续攀升——美国癌症协会(ACS)近期报告显示,该疾病已成为50岁以下人群癌症死亡的首要或第二大原因,研究甚至表明儿童和青少年的诊断率也显著上升。
专家长期以来将生活方式趋势视为潜在诱因,本周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的新研究为此理论提供了佐证:在2.9万余名年轻女性护士群体中,超加工食品(UPFs,即大规模生产的包装食品)摄入量最高者,比摄入量最低者患结肠常见癌前息肉的风险高出45%。与此同时,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期间,超加工食品消费量激增,有估算显示其已占美国食品供应总量的73%以上。
需要明确的是,本研究并未证明超加工食品会直接引发息肉生长(且息肉存在也不等同于必然发展为癌症)。虽然先前部分研究也发现超加工食品与癌前息肉的关联,但此类食品涵盖范围极广;某项细分研究指出,加工肉类、含糖饮料和速食等与结直肠癌风险上升相关,而酸奶等乳制品类超加工食品反而可能降低风险(尤其对女性),可能因其含钙等营养素。因此预防结直肠癌无需完全摒弃超加工食品。
此外,除饮食外,环境因素如接触"永久化学物质"和微塑料等不可控元素,也可能推动年轻群体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但提高对疾病症状的认知并采取若干生活方式调整(包括调整饮食),能有效预防。以下是专家建议的切实可行风险降低策略:
1. 增加营养丰富食物摄入,减少超加工食品
近期研究表明,多摄入水果、蔬菜、豆类和全谷物等全植物性食物,可预防包括结直肠癌在内的多种癌症。坦帕莫菲特癌症中心胃肠道肿瘤项目外科医生阿马利亚·斯特凡诺博士(Amalia Stefanou, MD)指出,这些食物富含抗氧化剂等保护性营养素,也是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这种碳水化合物能维持规律排便。部分研究提示膳食纤维可能通过支持肠道健康预防疾病(但现有证据不一,需更多研究)。
同时,最新研究建议减少超加工食品摄入。此类食品通常高糖高脂且含添加剂,可能扰乱肠道菌群平衡或引发肠道炎症,为癌症发展埋下隐患。鉴于超加工食品并非风险均等(且许多具有便利性和经济性),更合理的做法是限制真正缺乏营养的品类,如含糖饮料和饼干。加工肉类(如热狗和香肠)已被明确关联结直肠癌,应减少摄入;而全谷物面包、谷物和乳制品类超加工食品,因其营养构成可能中性甚至有益。
实践建议:尝试"烤盘创意蔬菜拼盘",两餐间食用"高纤维零食"(如黑豆莎莎酱或填充椰枣),三明治改用杂粮面包,或"重新设计早餐燕麦"。
2. 如有吸烟或电子烟习惯,制定戒除计划
戒烟可显著降低至少12种主要癌症(包括结直肠癌)的风险。加州富勒顿纪念医疗中心胃肠病学家巴巴克·菲鲁齐博士(Babak Firoozi, MD)指出,电子烟并非理想替代品。研究表明,电子烟雾化气溶胶中的某些物质也可能增加癌症风险。戒除习惯虽难,可参考相关指南获取动力与支持。
3. 选择可持续的运动方式
大量研究证实,运动能显著降低结直肠癌风险。加州圣莫尼卡圣约翰癌症研究所外科肿瘤学家兼胃肠肝胆项目主任安东·比利奇博士(Anton Bilchik, MD, PhD)解释,规律运动有助于身体抵抗持续性炎症——这是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慢性病的明确诱因。此外,运动还能调节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关键生理过程。任何运动都优于静止,但建议逐步达到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如每日20分钟快走)。若执行困难,可参考相关运动激励指南。
4. 警惕初期可能隐匿的症状
结直肠癌症状较难识别,因其常与肠易激综合征(IBS)甚至食物中毒等常见病症重叠。费城福克斯蔡斯癌症中心血液肿瘤科助理教授克里斯托弗·坎恩博士(Christopher G. Cann, MD)表示:"胃肠道癌症的常见症状如腹痛或排便习惯改变,可能是唯一表现。"其他警示信号包括:腹泻、便秘或细长粪便持续数日;便意频繁却排便不尽;厕纸或马桶中见血(可能呈黑色或沥青状);不明原因体重减轻;持续虚弱疲劳。偶发腹痛、疲劳或排便异常属正常现象,但若消化症状持续或感觉异常,坎恩博士强调务必及时就医——症状可能源于痔疮等易处理问题,也可能指向更严重疾病,切勿延误治疗。
5. 了解家族史并评估早期筛查资格
美国癌症协会指出,约三分之一结直肠癌患者有患病亲属。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癌症预防与控制部主任埃莉克特拉·帕斯克特博士(Electra Paskett, PhD)补充,确诊者亲属常存在可能癌变的结肠内壁息肉病史。若一级亲属(如父母或兄弟姐妹)被确诊结直肠癌,或在检查中发现异常,务必告知医生(即使未正式确诊,其癌前息肉病史也值得关注,因若未及时发现切除可能进展为癌症)。尽管结直肠癌筛查起始年龄标准为45岁,但家族史会提高风险,可能需提前或增加筛查频率(通过粪便检测或结肠镜检查)。早期筛查有助于在病变尚处癌前阶段或极易治疗时发现异常,避免进展至晚期。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