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人体肠道菌群可以分解这些原本被认为完全惰性的食品增稠剂。研究表明,某些人工纤维素衍生物在特定条件下可被肠道菌群代谢,这要归功于原本用于分解膳食纤维的酶系系统。
这项发表于《细菌学杂志》的研究显示,纤维素基增稠剂的复杂分子结构使其在食品工业广泛应用于蛋黄酱、沙拉酱和牙膏等产品。这种特殊的三维网状结构不仅赋予产品理想的质地,还在高浓度时作为缓泻剂使用。
研究团队通过体外实验发现,当肠道菌群预先接触天然多糖(如水果蔬菜中的长链糖分子)时,其表面酶系会被激活,从而具备分解人工纤维素分子的能力。这种协同效应解释了为何实验室早期研究未能观察到分解现象——此前实验多采用单一碳源培养菌群。
"我们原以为这些增稠剂会像惰性载体一样完整通过消化道,"主要作者Deepesh Panwar博士指出,"但研究首次证实,肠道菌群确实可以将其作为营养源进行代谢。这种突破性发现挑战了传统认知。"
研究通讯作者Harry Brumer教授补充道,后续将验证更广泛的人体肠道菌株是否具备这种代谢能力,并评估其对营养吸收的潜在影响。该发现暗示,在膳食结构日益精细的现代社会,食品添加剂与肠道微生态的相互作用需要重新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并未质疑这些添加剂的安全性,现有的长期毒理测试和应用历史仍然成立。但研究团队建议,应进一步探讨纤维素衍生物在肠道内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效应,这将为个性化营养和益生元开发提供新思路。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