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止血剂Local hemostatics

更新时间:2025-06-22 00:15:30
子码范围XM1JS6 - XM6EK6

核心定义

详细定义与分类

局部止血剂(Local hemostatics) 是一类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在出血部位促进血液凝固或机械封闭伤口的药物,主要用于控制局部出血。根据作用机制和材料特性,可细分为以下类别:

  1. 物理屏障类止血材料

    • 明胶海绵(Gelatin sponge):由动物胶原水解产物制成,通过物理支架作用吸附血小板并激活凝血级联反应。
    • 氧化纤维素(Oxidized cellulose):通过纤维素氧化形成酸性环境,加速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形成。
    • 微纤维胶原(Microfibrillar collagen):直接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2. 促凝血酶制剂

    • 凝血酶(Thrombin):直接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稳定的血凝块。
    • 纤维蛋白胶(Fibrin glue):由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组成,模拟凝血终末步骤快速封闭创面。
  3. 血管收缩剂

    • 肾上腺素(Epinephrine):通过α-肾上腺素受体收缩血管,减少局部血流。
    • 硝酸甘油贴片(Topical nitroglycerin):局部应用时通过扩张静脉减少出血区域压力(需谨慎使用)。
  4. 合成止血材料

    • 聚乙二醇(PEG)-基密封剂:通过化学交联形成防水屏障,用于器官表面止血。
    • 氰基丙烯酸酯(Cyanoacrylate):快速聚合形成粘合层,封闭血管断端。

作用机制

  1. 物理屏障类:通过材料多孔结构吸附血浆成分,浓缩凝血因子并促进血小板黏附。
  2. 促凝血酶制剂:直接参与凝血级联反应,缩短凝血时间(如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的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序列)。
  3. 血管收缩剂:肾上腺素激活α1受体引起平滑肌收缩,减少局部血流灌注;硝酸甘油通过释放NO松弛静脉张力。
  4. 合成材料:氰基丙烯酸酯在pH中性环境下迅速聚合(5-30秒),形成机械屏障阻断出血。

限制信息

局部止血剂为非管制药品,其成分和用途均未列入《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或中国《麻醉药品品种目录》《精神药品品种目录》。临床应用需注意以下风险:

  • 血栓风险:促凝血酶制剂可能引发局部血栓形成(如纤维蛋白胶误入血管)。
  • 过敏反应:动物源性材料(如明胶、胶原)可能触发I型超敏反应。
  • 异物残留:可吸收材料(如氧化纤维素)若过量使用可能延迟组织愈合。

临床信息

局部止血剂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创伤处理和介入治疗:

  1. 手术场景:肝脏切除术中使用微纤维胶原控制创面渗血(有效率>90%)。
  2. 创伤急救:战场医疗中采用氧化纤维素纱布处理穿透性伤口,可使失血量减少40%-60%(《Military Medicine》2022)。
  3. 内镜治疗:消化道出血时局部喷洒凝血酶或注射肾上腺素,可降低再出血风险至<5%(《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2023)。
  4. 牙科应用:拔牙后置入含凝血酶的明胶海绵,显著缩短止血时间至常规护理的1/3。

参考文献

  1. Brunton LL, et al. 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14th ed. McGraw-Hill Education, 2023.
  2. Katzung BG. 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15th ed. McGraw-Hill Education, 2023.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Trauma: Bleeding and Coagulopathy. Geneva, 2021.
  4. 杨宝峰, 等.《药理学(第9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5. 陈新谦, 等.《新编药物学(第18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