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Edaravone

更新时间:2025-06-21 00:36:35
编码XM1KZ8

核心定义

一、药物基本属性

  • 药品分类
    化学药品(自由基清除剂类神经保护剂)
  • 来源与性状
    依达拉奉为人工合成的吡唑啉酮衍生物,性状为静脉注射用澄明液体。自2001年首次在日本获批用于急性脑梗死后,逐步成为神经保护领域的重要药物。其核心机制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神经细胞的损害。
  • 管理级别
    Rx-G(非管制处方药)
    原因:属于需医师处方使用的神经保护剂,但未列入麻醉、精神或毒性药品管制目录,在中国大陆按普通处方药管理。
  • 临床价值
    精准干预药(P)
    原因:针对急性脑梗死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自由基损伤环节,具有明确的靶向神经保护作用,在特定患者群体中可延缓神经功能恶化。

二、核心功效与临床应用

  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抑制梗死灶周围脑血流量下降,减轻脑水肿及神经细胞凋亡
    • 缩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时间,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
    • 需在发病后24小时内启动治疗,疗程不超过14天
  2.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

    • 延缓运动神经元退化进程(需持续静脉给药)
  3.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通过清除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等活性氧物质,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及神经元

三、使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 副作用

    • 常见:肝功能异常(AST/ALT升高,发生率约5%)、皮疹、头痛
    • 严重风险:急性肾损伤(尤其基础肾功能不全者)、过敏性休克(罕见但需警惕)
  • 禁忌与风险

    • 绝对禁忌:重度肾功能不全(eGFR<30 mL/min)、对本品过敏史
    • 相对禁忌:80岁以上高龄、轻中度肾功能不全、妊娠期(动物实验显示胚胎毒性)
    • 药物相互作用:与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联用需谨慎;对CYP450酶系无明显抑制或诱导作用

特别提示:2025年上市的依达拉奉右莰醇舌下片作为新型剂型,通过舌下给药快速吸收,适用于院前急救场景,但仍需严格遵循适应症和用药时间窗。

医疗建议:具体用药方案需由神经内科医师根据患者影像学评估、实验室检查及个体状况综合制定,不建议自行调整剂量或疗程。


参考文献

  1. 急性脑梗死自由基清除治疗专家共识(2023)
  2. 依达拉奉注射液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报告
  3.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治疗指南(2024修订版)
  4. 依达拉奉右莰醇舌下片上市说明书(NMPA批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