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基特样淋巴瘤Burkitt-like lymphoma

更新时间:2025-06-21 00:36:35
编码XH0H23

核心定义

伯基特样淋巴瘤的综合解析


一、组织病理学详细特征

  1. 显微镜下核心表现

    • 肿瘤细胞形态:中等至大型淋巴细胞,形态较一致,胞质稀少或嗜碱性,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呈细颗粒状("苍白核"),可见1-3个小核仁。
    • 背景特征:瘤细胞呈弥漫性浸润性生长,常伴坏死区域,瘤细胞间散在吞噬核碎片的巨噬细胞(星空现象)。
    • 与伯基特淋巴瘤的差异:细胞大小和形态可能略不一致,坏死程度或巨噬细胞分布可能不同。
  2. 免疫组化特征

    • B细胞标记:表达CD19、CD20、CD79a,通常不表达CD10、BCL-2(部分病例可能阳性)。
    • 增殖标记:Ki-67增殖指数接近100%。
    • 关键差异
      • 伯基特样淋巴瘤可能缺乏典型伯基特淋巴瘤的CD10+、BCL6+、CD22+特征。
      • 可能伴随BCL2或BCL6的共表达(需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鉴别)。
  3. 分子病理特征

    • 基因重排:通常存在MYC基因易位(如t(8;14)),但可能缺乏典型伯基特淋巴瘤的其他易位(如t(2;8)或t(8;22))。
    • 分子亚型:可能归类为“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MYC和/或BCL2/BCL6重排”(HGBL-MEL),需通过FISH检测明确。
  4. 鉴别诊断

    • 伯基特淋巴瘤:需通过分子检测(如MYC易位)及免疫组化(如CD10+、BCL2-)区分。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形态可能类似,但Ki-67指数较低(通常<80%),常表达BCL2或BCL6。
    •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dT+,形态更原始,核仁显著,多见于儿童。

二、肿瘤性质

  1. 分类

    • 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可能归类为:
      • WHO分类中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未另行分类(HGBL-NOS)”或“HGBL伴MYC和BCL2/BCL6重排(HGBL-MEL)”。
      • 若形态学接近伯基特淋巴瘤但缺乏典型分子特征,可能称为“伯基特样变异型”。
  2. 生物学行为

    • 高度侵袭性:增殖迅速,易早期播散,预后通常比经典伯基特淋巴瘤差。
    • 易发部位:常见于腹部(如肠系膜、卵巢)、颌面部或中枢神经系统。

三、分化、分期与分级

  1. 分化程度

    • 未分化/高度未分化:肿瘤细胞缺乏成熟B细胞分化特征,形态接近原始淋巴母细胞。
  2. 分期

    • 采用Ann Arbor分期系统(I-IV期),但伯基特样淋巴瘤常表现为III-IV期(广泛播散)。
    • 国际预后指数(IPI):高危因素包括高LDH、结外病变≥2处、年龄>60岁等。

四、进展风险评估

  1. 临床高危因素

    • 年龄≥60岁、体能状态差、肿瘤负荷大(如大肿块、骨髓侵犯)、LDH显著升高。
  2. 病理高危因素

    • BCL2共表达、缺乏MYC易位、Ki-67指数<95%、肿瘤坏死不完全。
  3. 复发与转移风险

    • 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风险较高,需预防性鞘内化疗。
    • 高危患者(如HGBL-MEL)复发率可达30%-50%,需强化疗方案。

五、临床管理建议(仅限病理相关)

  • 诊断关键:需结合形态学、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如FISH检测MYC/BCL2/BCL6重排)。
  • 治疗原则:以高强度化疗为主(如CODOX-M/IVAC方案),需多学科协作评估风险分层。

总结

伯基特样淋巴瘤是高度侵袭性的B细胞淋巴瘤,形态学与伯基特淋巴瘤相似,但分子特征可能不同(如缺乏典型易位或伴随BCL2/BCL6重排)。其诊断需依赖综合病理、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临床行为及预后需结合分期和分子亚型进一步评估。


参考文献

  1.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5th ed.).
  2. Swerdlow SH, et al. The 2016 revision of WHO classification of lymphoid neoplasms. Blood. 2016.
  3. 张忠芳, 等. 伯基特淋巴瘤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