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ardenburg-Shah综合征Waardenburg-Shah syndrome

更新时间:2025-06-18 19:30:02
编码LD2H.3

关键词

索引词Waardenburg-Shah syndrome、Waardenburg-Shah综合征、4A型Waardenburg综合征、先天性巨结肠伴色素异常、Waardenburg-Shah综合征,神经变异型、听力一色素综合征
同义词Waardenburg syndrome type 4A
缩写WS综合征、Waardenburg-Shah综合症
别名瓦登伯格-沙赫综合征、瓦登伯格-沙氏综合征、瓦登伯格-沙赫综合症、瓦登伯格-沙氏综合症

Waardenburg-Shah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确诊依据)

    • 基因检测阳性
      • EDNRB、EDN3或SOX10基因的双等位基因致病性突变(EDNRB/EDN3突变需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
      • SOX10基因的杂合致病性突变(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
  2. 必须条件(核心临床特征)

    • 先天性巨结肠症:经直肠活检或钡灌肠造影确诊的肠道神经节细胞缺如。
    • 至少两项Waardenburg综合征特征
      •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单/双侧)
      • 虹膜异色症(双眼异色或单眼部分异色)
      • 皮肤色素异常(白发症/白斑)
  3. 支持条件(次要特征)

    • 颅面畸形:内眦外移(内眦距>3.5cm)、一字眉、鼻根宽高。
    • 神经发育异常:肌张力低下或周围神经病变(SOX10突变者高发)。
    • 家族史:常染色体隐性/显性遗传模式的家系证据。
  4. 诊断阈值

    • 符合"金标准"基因检测结果即可确诊。
    • 若无基因检测条件,需同时满足:
      • 必须条件中的"先天性巨结肠" + "至少两项Waardenburg特征"。
      • 至少一项支持条件。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基因检测] A --> C[消化系统评估] A --> D[感官功能评估] A --> E[颅面特征检查]

B --> B1(EDNRB/EDN3/SOX10测序) B --> B2(MLPA检测大片段缺失)

C --> C1(直肠活检) C --> C2(钡灌肠造影) C --> C3(肛门直肠测压)

D --> D1(纯音测听) D --> D2(ABR听力筛查) D --> D3(眼科裂隙灯检查)

E --> E1(内眦距测量) E --> E2(颅面三维CT)

判断逻辑

  1. 基因检测
    • 先检测SOX10(显性遗传),阴性时检测EDNRB/EDN3(隐性遗传)。
    • MLPA用于补充测序未检出的基因大片段缺失。
  2. 消化系统评估
    • 直肠活检为金标准(神经节细胞缺如+乙酰胆碱酯酶阳性)。
    • 钡灌肠显示"移行区"提示无神经节肠段。
  3. 感官功能评估
    • ABR(听性脑干反应)客观评估婴幼儿听力损失程度。
    • 虹膜异色症需排除外伤性/获得性病因。
  4. 颅面特征检查
    • 内眦距>第97百分位数(不同年龄标准)支持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基因检测

    • EDNRB/EDN3双突变:确诊4A型WS,提示需筛查家族成员。
    • SOX10杂合突变:可能伴中枢脱髓鞘病变(PCWH综合征),需神经科随访。
  2. 病理活检

    • 直肠神经节细胞缺如:确诊先天性巨结肠,需手术干预。
    • 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强阳性:特异性标志物(敏感性>95%)。
  3. 听力检查

    • ABR阈值>35dB:提示感音神经性聋,需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干预。
  4. 眼科检查

    • 虹膜基质色素缺失:Waardenburg特征性改变,无需治疗但需记录。
  5. 神经传导检测

    •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SOX10突变者):提示脱髓鞘性神经病。

四、总结

  • 确诊核心:基因检测发现EDNRB/EDN3/SOX10致病突变。
  • 关键辅助:直肠活检(巨结肠)+感官系统评估(听力/虹膜)。
  • 管理重点
    • 巨结肠需限期手术
    • 听力损失需3岁前干预
    • SOX10突变者监测神经系统进展

参考文献

  1. OMIM #277580 (Waardenburg-Shah Syndrome)
  2. GeneReviews® (NCBI) : EDNRB-Related Disorders
  3. Pingault et al. (2010) Hum Mutat ;31(4):391-406
  4. Amiel et al. (2008) J Med Genet ;4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