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左边牙齿出现疼痛时,别只想着是牙齿本身的问题——有时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甚至和心脏疾病有关。因为疼痛信号的传导很复杂,不同部位的神经会“交叉”,导致我们可能把心脏的疼误当成牙疼。接下来我们就聊聊牙源性牙疼和心源性牙疼的区别,以及该怎么应对。
牙源性疼痛:牙齿本身出了问题
- 龋齿(蛀牙)
牙齿表面的牙菌斑会产生酸性物质,慢慢腐蚀牙齿硬组织,形成龋洞。一开始只是吃冷吃热有点酸,随着洞越来越深,会刺激到牙髓神经,出现咬东西疼或者没碰它也疼的情况。这种疼定位很准,能明显看到牙齿上有黑洞或损坏的地方。 - 牙周炎
牙周组织发炎时,会形成“牙周袋”,导致牙槽骨吸收,刺激牙周膜里的神经。表现为牙龈红肿、刷牙出血、牙齿松动、嚼东西没力气,早上起来可能会有牙龈流脓的情况。因为是慢性炎症,容易被当成普通“牙龈上火”。 - 智齿冠周炎
没长全的智齿周围会形成“盲袋”,食物残渣塞在里面就会发炎。典型症状是疼得“放射”到旁边,张不开嘴,下巴下的淋巴结肿大,还可能发烧。
心源性疼痛:心脏发出的“预警信号”
当心脏缺血时,疼痛信号会通过神经交叉传递,可能表现为左下颌或左边牙齿疼。这类疼有几个特点:
- 诱发原因:通常在体力活动(比如爬楼梯、提重物)或情绪激动(比如生气、着急)时发作,休息一会儿能缓解;
- 疼痛感觉:不是尖锐的疼,而是像被压着、揪着的闷痛,位置不固定,可能从胸口放射到左臂内侧、下巴甚至牙齿;
- 伴随症状:常跟着胸闷、气短、出冷汗、恶心,这些都是心脏问题的“附带信号”。
怎么区分是牙疼还是心脏疼?
- 试试局部刺激:用冷水或热水漱口,或者轻轻敲敲疼的牙齿,如果疼得更厉害,大概率是牙的问题;如果没反应,可能和心脏有关。
- 适度动一动:比如慢走几分钟,心脏引起的疼会加重,单纯牙疼不会因为活动变厉害;
- 看缓解方式:如果含硝酸甘油后疼减轻了,要警惕是心脏的问题(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如果牙疼持续超过2小时,或者伴有胸闷、出冷汗、恶心,一定要及时就医。医生会做这些检查:
- 心电图:记录心脏电活动,排查缺血性改变;
- 口腔影像检查:拍全景牙片或锥形束CT,评估牙齿和牙周状况;
- 抽血化验:查心肌酶(判断心脏是否受损)、C反应蛋白(提示炎症);
- 牙髓活力测试:评估牙神经功能是否正常。
日常怎么预防?
- 护好牙齿:每天用牙线清理牙缝,每半年去医院做牙周检查或洗牙,早发现蛀牙;
- 管好心血管:40岁以上定期测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 记“疼痛日记”:把牙疼的时间、持续时长、诱发因素(比如吃了冰的、生气)、缓解方式记下来,方便医生判断;
- 突发情况要冷静:如果突然胸口疼还放射到牙齿,立刻停下来别动,保持安静,马上打急救电话。
左边牙疼别大意,先分清是牙齿本身的问题还是心脏发出的信号。平时做好口腔护理和心血管监测,出现异常及时检查,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