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做好饮食、运动、监测及规范治疗的综合管理,能有效控制胆固醇水平,降低患病风险。
饮食调整:吃对食物帮着降胆固醇
控制胆固醇,先从日常饮食改起。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吃的饱和脂肪酸(像动物肥肉、油炸食品里的“坏脂肪”)别超过总热量的10%,反式脂肪酸(蛋糕、起酥油里的人工反式脂肪)别超过2克。平时要少吃油炸食品、肥肉,还要注意加工肉制品、甜点心这些藏着“隐性脂肪”的食物。
膳食纤维是调节血脂的“小帮手”,每天吃够25-30克能促进胆固醇代谢,建议从全谷物(燕麦、糙米)、西兰花、苹果这些天然食物里获取。其中的水溶性纤维(比如燕麦里的β-葡聚糖、苹果里的果胶)能结合胆汁酸,帮着把胆固醇排出体外——研究显示,每天吃7克水溶性纤维,能让“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5-10%。
植物固醇也能抑制胆固醇吸收,牛油果、坚果等食物里就有,每天吃2克能让“坏胆固醇”降低约11%,效果和轻度他汀类药物差不多,是饮食里的好辅助。
运动干预:循序渐进动起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周要做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或者75-150分钟高强度运动(比如快跑、跳绳)。肥胖人群可以分“三步”调整:先增加日常活动量(比如每天30分钟平地快走,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50-60%——比如20岁的人最大心率约200次/分钟,就是100-120次/分钟);3-6个月后每周做3次椭圆机训练,每次40分钟;6个月后可以试试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比如每次20分钟,包含4组“冲刺跑+慢走”的循环。
坚持运动的好处很明显:连续6个月能让“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提升5-8%,甘油三酯降低15-20%。而且运动后“好胆固醇”的升高效应能维持48小时,建议每2天做一次有效运动。
药物治疗:听医生的规范用
如果生活方式调整3个月以上,胆固醇还是没达标,就得考虑药物干预。2023年《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指出,药物选择要根据胆固醇异常类型(比如总胆固醇高、“坏胆固醇”高还是混合性异常)决定。
他汀类是常用的降脂药,服药时间要根据药物类型调整(比如阿托伐他汀可以任意时间吃);吃了4-6周要查肝酶、肌酸激酶,监测副作用。如果单吃他汀效果不够,可能加用依折麦布(能让“坏胆固醇”再降18-25%),或者新型的PCSK9抑制剂(能再降50-60%)。
用药期间要注意:别喝西柚汁——它会增加肌肉毒性风险。研究显示,80%的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和食物或药物相互作用有关。
动态监测:定期查血脂,留意异常信号
建议每3个月查一次血脂四项(总胆固醇、“坏胆固醇”、“好胆固醇”、甘油三酯)。欧洲的研究指出,长期监测“胆固醇累积暴露”(也就是一辈子的胆固醇水平),对预防心血管事件很重要。可以用智能穿戴设备(比如运动手表)测活动量和体脂,形成完整的数据记录。
还要警惕这些异常信号:运动时出现肌肉疼痛,要排查横纹肌溶解;眼睑或肌腱上长“黄色瘤”(黄黄的小肿块),提示脂代谢异常;家里有早发心血管病的(比如父母不到50岁就得心梗、中风),要更勤查血脂。
体重和血脂关系很大——研究证实,体重每下降5%,“坏胆固醇”能降低约15%。建议采用渐进式减重塑,比如一个月减1-2斤,长期坚持更管用。
血脂管理不是“突击任务”,而是长期的生活方式调整:少吃“坏脂肪”、多补纤维和植物固醇,循序渐进运动,听医生的话规范用药,定期查血脂。别求快,慢慢调整,才能保持心血管健康,降低患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