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眩晕常和颈椎的结构或功能异常有关,颈椎老化主要通过“压血管”和“乱神经”两种方式,影响负责平衡的前庭系统,导致眩晕。
颈椎源性眩晕的两个致病原因
一是血管被压,供血不够
颈椎结构变了会卡住血管——比如椎间孔(椎动脉穿过的骨头缝隙)变窄,会明显减慢椎动脉的血流速度。早上突然转头或起床时,脑干里管平衡的前庭核区域可能“缺血”,就会晕。研究发现,椎间孔越窄,椎动脉血流越慢;而早上血管调节系统更敏感,所以起床换姿势时这种缺血更明显。
二是神经乱了,血管收缩
颈椎关节囊上的“感觉小开关”,会通过神经和椎动脉壁的受体连在一起。当颈椎不稳定时,这些“开关”会发送异常信号,让交感神经太兴奋,导致椎动脉收缩——就像水管被捏紧了,血流更不通。这种血管收缩在早上最突出,因为自主神经的昼夜规律(比如早上交感神经本来就容易活跃)会加重这个问题。
三步评估:分清是不是颈椎引起的眩晕
反复晨起眩晕的人,建议按“阶梯法”查:
第一步:初级筛查
在医生指导下做Dix-Hallpike试验,区分是颈椎问题还是耳石症(另一种常见眩晕)。颈椎性眩晕的特点是:脖子动不了或转头时更晕;耳石症则是“晕得有规律”——比如躺下去几秒才晕,反复做同一动作会累。
第二步:拍片子看血流
做颈椎MRI(看骨头和软组织)加椎动脉MRA(看血管血流),重点看椎间孔的形状和椎动脉的血流情况。研究发现,椎间孔高度变化和供血能力直接相关,还要结合“转头、抬头”等动态姿势的扫描,更准。
第三步:查神经调节能力
通过“心率变异性检查”,看自主神经(管血管、心脏的神经)有没有乱。颈椎病人常出现“交感神经太兴奋、副交感神经没力气”的失衡,这种乱会让血管更“敏感”,加重眩晕。
三个防护方法:从早到晚护颈椎
晨起缓冲:慢慢起,激活脖子
- 用符合颈椎自然曲线的枕头,睡觉保持脖子中立(不歪不仰);
- 起床别猛:先侧躺→膝盖弯着坐起来→在床边坐1分钟再站;
- 早上做“颈部唤醒操”:点头10次(像“ yes”)、慢慢向左右转脖子各5次(别太快)。
动态管理:坐久了要动,练稳定性
- 每工作1小时,做“颈部放松操”:下巴往后收→抬头后仰→向两边转脖子,按这个顺序慢慢拉伸;
- 练颈椎稳定性:靠墙站着用下巴“写字母”(比如写“米”“日”),通过这种小动作增强脖子对“位置”的感知能力,让颈椎更稳。
环境适配:改习惯,减少“颈椎压力”
- 调桌子高度:眼睛要对齐电脑屏幕中线的上沿(别低头或仰头);
- 用可调节工作站:坐一会儿站一会儿,站的时候让后脑勺、肩胛骨、屁股贴着墙(三点靠墙),保持颈椎中立;
- 坐车选有颈部支撑的座位,长途时定时做深呼吸(慢慢吸4秒、呼6秒),缓解脖子紧张。
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眩晕时如果有以下症状,说明可能不只是颈椎问题,要及时就诊:
- 单侧耳朵听不清、有压迫感;
- 眩晕超过半小时,还越晕越厉害;
- 看东西重影、说话不清楚;
- 胳膊放射性疼,拿杯子、握笔没力气。
最后要强调:颈椎老化是正常的“变老现象”,但科学干预能延缓退化。建议40岁以上的人定期查颈椎功能(重点看椎动脉血流),早调整生活方式——比如换个好枕头、坐久了动一动,就能帮颈椎“减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