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经常遇到患者揉着酸痛的肩膀慌慌张张问:“医生,我脖子后面绷得像拉满的弓弦,是不是得了椎动脉型颈椎病?”其实这种担心里藏着大家对颈椎问题的常见误会——脖子发紧、头晕不一定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更多可能是颈肩肌肉痉挛,这两种问题看着相似,发病逻辑却完全不同。
颈椎里的“两个系统”:血管和肌肉各有各的困扰
颈椎像身体里的“精密枢纽”,里面藏着两条独立的“健康线”:一条是椎动脉,它像穿绕颈椎的“生命管道”,负责给脑干、小脑输送血液;另一条是颈肩肌肉,像“保护垫”一样包裹颈椎,维持脖子的活动和稳定。
如果颈椎的钩椎关节因老化增生,长出的骨刺可能压迫椎动脉,让血管变窄——就像水管被挤住,脑部供血会突然减少,这就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核心问题。这种缺血会引发天旋地转的眩晕,患者常说“抬头时感觉天花板在转圈”,甚至伴随耳鸣、站不稳。
而颈肩肌肉痉挛是另一种常见情况:现代人长期低头伏案、看手机,颈肩肌肉一直处于“被拉长”的状态,像橡皮筋拉久了失去弹性。再加上受凉、过度劳累,肌肉里会产生炎症,导致肌纤维“缩成一团”。这种痛有明确的“痛点”——患者能准确指出“肩膀这里按下去特别疼”,还会伴随脖子活动不顺畅,比如“转脖子时肩膀扯着痛”。
头晕的“密码”:两种问题的症状差别很大
椎动脉型颈椎病最典型的是“姿势相关的瞬间眩晕”:当脖子转到特定角度(比如后仰再向一侧转),受压的椎动脉血流会突然减少,患者会瞬间感觉天旋地转,甚至站不稳——就像老式收音机碰到特定干扰突然没声音,而且换个姿势(比如把脖子转回原位),眩晕会很快缓解。
而肌肉痉挛引发的头晕,本质是“肌肉紧张的连带不适”:斜方肌、肩胛提肌这些肌肉缩得太紧,会把疼痛信号传给颈部神经,让负责平衡的前庭系统“误判”,从而出现头晕。但这种头晕有两个特点:一是伴随明确的肌肉压痛点(比如按肩膀时疼得更明显);二是脖子活动时“疼痛加重”,而不是“眩晕加重”。
怎么区分?医生常用这“三步法”
遇到脖子痛、头晕的患者,医生一般会用简单方法区分:
第一步“转脖子试验”:让患者头后仰再向左右转,如果转到某个角度突然眩晕,提示可能是椎动脉的问题;
第二步“按肌肉”:顺着斜方肌、肩胛提肌的走向按,如果摸到“硬疙瘩”,按下去疼得厉害,就是肌肉痉挛;
第三步“拍片子确认”:颈椎MRI能看清椎动脉有没有被压,肌筋膜超声能查肌肉有没有“缩成一团”的异常。
2022年《中华骨科杂志》的研究显示:327例颈椎病患者中,单纯椎动脉型的只占18.6%,单纯肌肉痉挛的占41.3%,两者都有的仅9.8%——大部分人的脖子问题,其实是肌肉痉挛,不是椎动脉型颈椎病。
治疗要“对号入座”:血管和肌肉的问题治法不同
如果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关键是“给血管腾空间”:颈椎牵引能轻轻拉开椎间孔,让受压的椎动脉松快一点;手法治疗要注意“三不”——不突然旋转脖子、不超过正常活动范围、不用力按压,避免加重血管压迫。
如果是肌肉痉挛,重点是“放松肌肉”:热敷能让局部温度升高,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比如用热毛巾敷15-20分钟);手法按摩要先放松周围的肌肉,再处理痉挛的部位;平时可以做“静态收缩训练”——比如每天3组,用后脑勺轻轻顶枕头(不用抬头),每组保持5-10秒,帮肌肉恢复弹性。
要是两种问题同时存在,得先处理血管问题(比如先做温和牵引),等椎动脉供血稳定了,再松肌肉——千万别同时做大力牵引和深层按摩,不然可能加重血管的拉扯力,反而更糟。
其实,脖子发紧、头晕不用一上来就慌“是不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区分清楚是血管还是肌肉的问题,才能选对治疗方法。大部分情况是肌肉痉挛在“搞事情”,放松肌肉、调整姿势就能缓解,不用把问题想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