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就像一颗埋在口腔里的慢性炎症“定时炸弹”,初期可能只是刷牙、咬苹果时牙龈轻微出血,可若放任不管,牙菌斑会在牙缝深处越积越多,慢慢侵蚀牙周组织——这可是牙齿的“地基”,等“地基”被破坏,牙齿就会松动、甚至脱落。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牙周健康率不足15%,牙周炎早已成为牙齿松动脱落的“头号诱因”。
日常防护:把刷牙变成“护牙基本功”
每天刷牙是守护牙周的“第一道防线”。选刷毛柔软的牙刷,用改良巴氏刷牙法——将刷毛与牙齿呈45度角,轻轻按摩牙龈沟(别太用力戳牙龈);每个牙面都要刷到,尤其是后槽牙的咬合面,容易藏食物残渣,得重点“扫干净”。
进阶清洁:别漏了牙缝的“卫生死角”
- 牙线:适合牙缝较紧的人,每天1次,像拉锯似的轻轻滑入牙缝,刮掉里面的残渣(别硬拽,避免伤牙龈);
- 牙缝刷:牙缝大或有牙周炎的人可以用,迷你刷头能钻进牙缝深处,选可弯折手柄的,用着更顺手;
- 冲牙器:戴牙套、牙缝易塞东西的人适合用,靠水压冲掉牙缝里的脏东西,但它不能代替刷牙和牙线——机械清洁(牙刷、牙线)才是“主力”。
专业护理:给牙周做“深度保养”
定期去口腔科检查,就像给牙齿做“年度体检”。医生会用探针测牙周袋深度(正常≤3mm,超过5mm要警惕)。专业治疗分四步:
- 基础清洁:先做“大扫除”——超声洗牙清掉牙龈上面的牙结石,龈下刮治则能深入牙龈下3-6mm,把深层的菌斑、结石“连根拔起”;
- 手术修复:重度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比如用膜引导组织再生术,帮受损的牙周组织“长回来”;
- 固定松动牙:牙齿松了的话,得用牙周夹板固定,必要时调整咬合,避免牙齿“受力不均”;
- 长期维护:每3-6个月复查一次,让医生监控牙周状况,防止问题复发。
洗牙≠牙周护理:别搞混这两件事
很多人以为“洗牙就是牙周护理”,其实完整的牙周护理是“三位一体”:
- 家庭日常:刷牙+牙线/牙缝刷的黄金组合;
- 专业干预:洗牙清牙龈上的结石,龈下刮治清深层“脏东西”;
- 定期监测:每半年做一次牙周检查,评估口腔状况。
提醒一下:龈下刮治需要打局部麻药,治疗后可能会有短暂牙齿敏感(比如喝凉水有点酸),这是正常的,但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做——规范治疗才安全。
生活里的“护牙密码”:悄悄影响牙周健康
生活习惯对牙周的影响比你想的大:吸烟者得牙周炎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3倍,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组织更容易被破坏。给大家几个小建议:
- 糖尿病患者要控好血糖,定期查糖化血红蛋白(血糖稳了,牙周问题会少很多);
- 多吃胡萝卜、芹菜这类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嚼的时候能促进唾液分泌,帮牙齿“冲洗”脏东西;
- 睡够觉!晚上唾液分泌少,牙齿的自洁能力下降,熬夜会让细菌“疯长”;
- 学会减压,压力大容易磨牙——磨牙会磨损牙齿,还会加重牙周负担。
牙周炎其实就是牙齿的“地基危机”,但只要科学防护,就能把它“按住”。记住这个“护牙黄金公式”:每天两次正确刷牙+每天一次牙缝清洁(牙线/牙缝刷)+每3-6个月专业牙周检查。要是发现牙龈持续出血超过2周,或者牙齿有松动感,千万别拖——早去医院治,比等“地基”塌了再补救省事多了。好好护牙,让牙齿陪你更久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