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它的危害远不止口腔局部问题——当牙菌斑堆积在牙龈下方时,身体的免疫反应会持续破坏牙周组织(比如牙龈、牙槽骨),最终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据调查,我国成人牙周健康问题十分普遍,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这是值得警惕的健康信号。
这四个信号,说明牙周在“求救”
- 刷牙总出血:如果牙龈出血持续超过两周,甚至吃硬东西(比如苹果、坚果)时也渗血,提示牙龈的毛细血管已经受损,是牙周炎症的早期表现。
- 牙齿“变长”或错位:牙龈萎缩会露出牙根,看起来牙齿像“变长”了;同时牙槽骨吸收会导致牙齿倾斜、咬合关系紊乱,比如上下牙咬不到正确位置。
- 口臭老不好:牙周袋里的厌氧菌代谢会产生挥发性硫化物,这种异味就算天天刷牙、漱口也难消除,是牙周炎的典型信号。
- 咬东西没劲儿:牙齿松动到Ⅱ度以上(用手摇能感觉到明显晃动),咬东西时会酸软无力,严重时甚至影响正常进食。
关于牙周炎,这三个误区要避开
误区一:消炎牙膏能治牙周病
很多人觉得用消炎牙膏就能“消炎治病”,但临床试验显示,含抗菌成分的牙膏每天用2次,仅能减少约20%的牙菌斑,对深层牙周袋里的细菌没有实质清除作用——它顶多是辅助清洁,不能代替专业治疗。
误区二:电动牙刷能代替牙医治疗
电动牙刷确实比手动牙刷清洁效率高30%,但如果刷牙时压力超过150克,反而会导致牙龈萎缩。正确的用法是配合改良巴氏刷牙法(牙刷毛斜45度贴住牙龈,小幅度震颤),每天刷满3分钟;但电动牙刷再好用,也代替不了医生的专业洗牙、刮治。
误区三:牙龈炎和牙周炎是一回事
两者的核心区别是“有没有牙槽骨吸收”:牙龈炎只是牙龈发炎,没伤到骨头,好好清洁能恢复;但牙周炎已经导致牙槽骨不可逆吸收(用锥形束CT能查到,患者牙槽嵴顶每年会吸收0.2-0.5毫米),必须尽快找医生治疗。
三级防治,筑牢牙齿稳固防线
初级预防:日常护理做好3点
- 牙线使用要拉成C字形贴住牙齿侧面,每天每个牙缝至少刮10次,才能清掉牙缝里的残渣;
- 氯己定含漱液可短期用(不超过7天)抑制龈下细菌,但需遵医嘱,不能自行长期使用;
- 每天保证100毫克维生素C摄入(比如10颗鲜枣或1个大橙子),有助于维持牙周膜的胶原合成。
专业干预:分阶段找医生治
- 基础治疗:如果牙周探诊深度≥4毫米,需做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能清除90%以上的牙石和细菌毒素,是控制牙周炎的关键;
- 手术治疗:对于垂直型牙槽骨缺损,引导组织再生术可帮助约60%的骨组织修复,让牙齿重新“扎根”;
- 系统管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牙周炎进展风险就下降33%,控糖与治牙周炎要同步进行。
长期维护:定期复查不能少
- 医生会根据个人情况制定3-6个月的复查周期,规律维护能让牙周炎复发率降低58%;
- 咬合异常时,医生会调磨牙齿接触点,让咬合力分布更合理,避免牙齿受力不均;
- 吸烟者要更注意菌斑控制——烟草中的尼古丁会让成骨细胞(促进骨头生长的细胞)活性降低40%,更难恢复。
牙周炎不只是牙的问题,还会影响全身健康
牙周致病菌及其产物会通过以下方式引发全身反应:
- 进入血液引发低度炎症,使C反应蛋白(炎症指标)水平升高2-3倍;
- 激活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 释放炎症介质干扰胰岛素信号,影响血糖控制。
临床研究证实:中重度牙周炎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24%;妊娠期牙周炎与早产风险呈“炎症越重、风险越高”的关系。
关于牙周健康,这些新知识点要知道
- 青少年牙周炎患病率已达52%,提示需尽早建立筛查机制,从小养成良好口腔习惯;
- 松动牙用牙周夹板固定后,约75%可恢复功能性稳固,不用急于拔除;
- 正规超声洁牙不会损伤牙齿,抛光后釉质表面粗糙度仅增加0.2μm,几乎无影响;
- 复查时医生会用改良O'Leary菌斑指数评估清洁效果,需保证90%以上牙面无菌斑。
总之,牙周炎是个“慢性隐形杀手”,从日常刷牙、用牙线的小习惯,到定期洗牙、刮治的专业治疗,再到长期复查维护,每一步都关乎牙齿和全身健康。早发现(比如刷牙出血、口臭)、早干预,不仅能保住牙齿,还能降低心血管病、糖尿病、早产等全身风险。守住牙周健康,就是守住全身健康的重要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