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口腔问题之一,大约65%的情况由牙髓炎或根尖炎引起。这两种病都属于牙体牙髓疾病,但发病原因、症状表现和治疗方式差别很大——准确区分它们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应对和治疗。
从解剖基础看两种病的本质区别
牙髓炎是牙髓组织(牙齿内部的“神经血管束”)发炎,主要因蛀牙烂得太深、牙齿受伤,让细菌钻进球牙髓腔导致;根尖炎则是牙根尖周围组织发炎,大多是牙髓炎没及时治疗,牙髓烂死后细菌穿过根尖孔“扩散”过去的。
从结构上看:牙髓腔是封闭空间,一发炎就会压力骤增,所以疼得特别剧烈;而根尖周围组织血供丰富,对压力更敏感,疼的感觉更“聚焦”。
5个维度快速区分牙髓炎和根尖炎
- 疼的位置
牙髓炎的疼是“放射状”的,扯着同侧脸或头一起疼,患者常说不清楚“具体哪颗牙疼”;根尖炎的疼很局限,能明确指出“就是这颗牙在疼”。 - 诱发因素
牙髓炎最怕冷热刺激——喝冰水、吃热饭会突然疼起来,能持续几分钟甚至几小时;根尖炎最怕咬东西——一嚼东西就疼,越用力越厉害。 - 发病阶段
牙髓炎是牙病“早期”:蛀牙烂到牙本质深层(比如牙洞碰到冷热会酸),就可能引发牙髓炎;根尖炎是“晚期并发症”:牙髓烂死后,细菌突破根尖孔才会得。 - 检查能发现的信号
牙髓炎做牙髓活力测试(用冷热水或电刺激)会诱发剧烈疼痛;根尖炎则是敲牙齿会特别疼(医生用器械轻叩患牙,患者会“一震就疼”),牙龈上可能长小脓包(叫“窦道”),拍牙片能看到根尖周围有黑影。 - 治疗和效果
单纯牙髓炎做常规根管治疗,成功率约85%-90%;根尖炎得用显微根管或根尖手术,治疗时间更长,成功率降到75%-80%——拖得越久,治疗越复杂。
急性疼痛时的临时缓解方法
如果突然疼得厉害,可以先试试这些方法“救急”,但一定要尽快去医院:
- 保持口腔干净:用牙线剔净牙缝里的食物残渣,再用0.9%生理盐水漱口;
- 调整姿势:半躺着(30-45度),减少头部血流量,缓解胀痛;
- 用药:听医生建议短期吃NSAIDs类药(比如布洛芬);
- 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脸对应的位置,每次15分钟,间断敷。
注意:这些方法只是“暂时止痛”,根本解决得靠医生开髓引流(把牙髓腔的压力放出来)或切开排脓(挑破牙龈上的脓包)。
科学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 正确刷牙:用“改良Bass法”——刷毛与牙面呈45度角,轻压着来回刷;电动牙刷选旋转震荡型的(清洁力更强)。
- 控制饮食:少喝含糖饮料、少吃甜食(比如蛋糕、 candy),酸性食物(可乐、橘子、醋)要“集中吃”,别分好几次吃(避免反复刺激牙齿)。
- 定期检查:每6-12个月做一次口腔检查,容易得牙病的人(比如有严重蛀牙、牙龈出血)每3个月查一次。
- 特殊人群要注意:孕妇最好孕前做口腔检查(孕期激素变化易加重牙病);孩子6岁开始定期涂氟(预防蛀牙)。
避开3个常见误区
- “牙不疼就没病”:约70%的牙髓炎患者初期只是“偶尔隐隐作痛”,等疼得受不了时,可能已经发展成根尖炎了。
- “杀神经会伤身”:现在根管治疗用的材料(比如牙胶尖、生物陶瓷)对身体没伤害,治疗后牙齿能正常吃饭、咀嚼。
- “拔牙比治牙省事”:保留天然牙的成本是种植牙的1/5,而且自己的牙能“感觉到咬东西的力度”,比种植牙更舒服——能治就别轻易拔。
现在有了显微根管、超声器械等技术,牙髓病的治疗成功率提高了很多。但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如果牙疼超过24小时还没好,一定要赶紧去医院,别等炎症扩散到根尖周,治起来更麻烦。
说到底,养成科学的口腔习惯(每天刷2次牙、用牙线、定期检查),才是预防牙髓炎和根尖炎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