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红肿、出血,甚至牙齿松动,是牙龈炎最典型的表现。作为生活中很常见的口腔问题,它主要和牙菌斑堆积、牙结石刺激,还有不好的口腔习惯有关。牙菌斑是粘在牙齿表面的一层微生物膜,如果没及时清理,48小时后就会钙化变成牙结石——有研究发现,牙结石表面每平方毫米能聚集超过10亿个细菌,这些细菌不断释放毒素,慢慢就会让牙龈出现慢性炎症。
错误的刷牙方式会加重牙龈炎。比如很多人习惯横向拉锯式刷牙,不仅刷不干净牙缝里的脏东西,还会磨损牙釉质,导致牙龈退缩。其实更推荐用改良巴氏刷牙法:把牙刷和牙齿呈45度角,小幅度震颤着刷牙龈和牙齿交界的龈沟区域,这样能更彻底地清除菌斑。
科学防治牙龈炎要靠综合干预。医生一般会先用牙周探诊评估炎症的严重程度,然后用超声波洁治把牙结石彻底去掉——这是治疗牙龈炎的关键一步。另外,有临床证据显示,短期用含氯己定的抗菌漱口水能帮着减少牙龈出血,但得在医生指导下用,不然可能会让口腔里的菌群失调。最近还有研究发现,补充一些特定的口腔益生菌(比如唾液链球菌)可能是辅助治疗的新方向,这类益生菌能抑制有害菌在口腔里“扎根”,调节免疫反应,但具体怎么用得问医生,不要自己随便买。
如果牙齿出现Ⅰ度松动(就是轻微松动),及时干预能改善症状。除了找医生做常规治疗,还可以试试这些日常方法:用电动牙刷配合牙缝刷,清洁后牙那些容易藏菌斑的盲区;每天用牙线清理牙齿邻面的缝隙,重点刷牙龈下面的区域;用指腹轻轻按摩牙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3个月换一次牙刷,避免刷毛磨损后损伤牙龈。
一些特殊人群更要加强防护。比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会让炎症反应更厉害,所以得严格控制血糖,而且洁牙频率要提高到每4-6个月一次。另外,研究已经证实,牙龈炎和心血管疾病有关系——口腔里的炎症可能会影响全身健康,所以维护好口腔健康真的很重要。
预防牙龈炎要建立“三级防护体系”:基础护理方面,多吃苹果、芹菜这类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能促进唾液分泌,中和口腔里的酸性环境;辅助措施可以试试用绿茶漱口,能减少菌斑形成,平时用冷热交替的水漱口,增强牙龈的适应能力;监测管理上,定期做牙周检查,成年人建议每年2次,40岁以上可以增加到每年4次;行为干预要注意管理压力,因为压力大的时候,唾液里的皮质醇水平会升高,影响牙龈组织的修复能力;工具辅助可以用钝头的牙龈探针,每个月自己测测牙龈袋的深度,如果发现异常赶紧去看医生。
欧洲牙周病学联合会的指南也强调,建立“菌斑控制-定期维护-个体化干预”的预防模式,能有效降低牙龈炎的患病风险。其实说到底,牙龈炎的防治并不复杂,只要做好规范的口腔护理、定期找医生做专业检查,再加上针对性的治疗,牙龈健康状况就能明显改善。
总之,牙龈炎虽然常见,但并不可怕。关键是要重视日常的口腔卫生,避开错误的习惯,定期就医——做好这些,就能让牙龈保持健康,远离红肿、出血的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