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喉咙里像卡了东西,咽不下去也咳不出来?这种持续性的咽喉异物感可能和多种原因有关,其中会厌囊肿是耳鼻喉科常见的良性问题。30-50岁人群中,会厌囊肿占咽喉良性疾病的18.7%左右,有60%的患者都是因为长期异物感去看病才被确诊的。它主要是会厌上的黏液腺导管堵了,分泌物排不出去慢慢形成的,囊肿变大可能会影响吞咽或呼吸。
会厌囊肿是怎么形成的?
会厌是吞咽时保护气道的“小盖子”——吃饭时它会盖住气管,防止食物呛进去。如果会厌上的黏液腺分泌的东西排不出去,就像水管堵了一样,分泌物越积越多,慢慢就形成了囊肿。长期用嗓过度(比如老师、客服)、胃酸反流刺激喉咙、慢性咽炎反复发作,都是诱发会厌囊肿的常见原因。囊肿外层是一层上皮组织,里面装着黏液,有时候换个姿势(比如躺着变坐起来)可能会感觉异物感有变化,但这种变化得通过检查才能确认。
出现异物感超过2周,要做这些检查
如果喉咙异物感持续超过2周还没缓解,建议去耳鼻喉科做系统检查:
- 间接喉镜初筛:医生用小镜子反射光线看会厌部位,能初步发现1厘米以上的囊肿;
- 电子喉镜检查:用细管子一样的高清晰内镜,连0.5厘米以下的微小囊肿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 影像学评估:增强CT能更准确地看出囊肿和周围组织的关系,排除其他占位性病变(比如肿瘤)的可能。
治疗方案要“看大小、看症状”
医生会根据囊肿的大小和症状轻重,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观察随访:如果囊肿小于0.5厘米,也没影响吞咽、呼吸,每6个月复查一次喉镜就行,不用急着做手术;
- 微创治疗:如果有明显症状(比如异物感强烈、吞咽费劲),可以选支撑喉镜下的CO₂激光消融术,创伤小,一般住1天院就能回家;
- 显微手术:通过口腔用显微镜完整切除囊肿,能最大程度保留会厌的正常功能;
- 射频治疗:适合有基础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术中出血量很少,对身体负担小。
术后护理做好3点,恢复更顺利
术后护理直接影响恢复效果,这几点要记牢:
- 饮食慢慢来:术后6小时内不能吃任何东西,之后先喝流质(比如米汤、温牛奶),再过渡到半流质(比如软粥、鸡蛋羹),别吃太烫、太硬的食物,避免刺激伤口;
- 尽量别说话:术后前3天尽量禁声,实在要沟通可以用文字或电子发声器,别勉强说话——声带震动会牵拉伤口,影响愈合;
- 睡觉要“抬着头”:睡眠时把床头抬高15-20厘米,尽量侧着睡,能减少胃酸反流到喉咙的风险,避免刺激伤口。
日常做好4件事,预防囊肿复发
要降低会厌囊肿的复发风险,关键是养好日常习惯:
- 防胃酸反流:吃完饭后别马上躺,至少站或坐2小时;如果有胃食管反流(比如经常反酸、烧心),要按医生建议调整生活方式或用药;
- 用嗓要“劳逸结合”:教师、客服等经常用嗓的人,建议每用嗓40分钟就休息10分钟,尽量用腹式呼吸(用肚子发力)说话,减少声带负担;
- 避开刺激环境:空气质量差(比如雾霾、灰尘多)时戴医用防护口罩;室内湿度保持在45%-60%,太干的话可以用加湿器,避免喉咙黏膜干燥;
- 积极治咽炎:如果有慢性咽炎,要及时治疗,避免炎症反复刺激会厌黏液腺。
据临床随访,规范治疗后会厌囊肿3年复发率不到4.2%。但如果治疗后出现越来越难吞咽、长时间声音嘶哑或脖子上长包块,一定要及时复诊——这些可能是恶性病变的信号,不能掉以轻心。其实,会厌囊肿并不可怕,只要早发现、规范治疗,再加上日常的咽喉保健,就能很好地维持呼吸和消化通道的正常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