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一刻不停工作的“发动机”,需要冠状动脉持续输送血液来“供能”。如果血管内壁慢慢长出脂质斑块,血流通道会变窄;当活动量增大或情绪波动时,心脏需氧量增加,窄化的血管无法及时供氧,就会出现胸前区压闷、喘不上气等症状——这是冠心病常见的心绞痛发作。
突发不适应对措施
遇到胸口压闷、喘不上气等典型症状,第一时间要停下所有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若之前医生指导过备硝酸甘油,可舌下含服(务必是医生确认过的方案),它能快速扩张血管、缓解心脏缺血。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超过5分钟),或伴随出冷汗、恶心,必须立刻拨打120叫急救;不要自行驾车或打车,优先选择救护车等专业医疗转运,更安全。
综合管理方案
- 药物干预: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能预防血栓形成,他汀类降脂药(如阿托伐他汀)可稳定斑块、降低“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部分情况联合使用PCSK9抑制剂,能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 生活方式调整:
- 饮食:选地中海式饮食——减少肥肉、动物油等饱和脂肪摄入,多吃深海鱼(如三文鱼)、坚果(如核桃)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保护血管。
- 运动:每周进行5次左右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打太极拳),每次30分钟,强度以运动时能轻松说话、不剧烈喘气为准;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如快跑)。
- 戒烟限酒: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务必戒断;饮酒需遵医嘱控制量,能不喝则不喝。
- 心理调节:长期压力大易诱发症状,可通过正念冥想、八段锦、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坚持下去能减少发作频率。
症状识别要点
典型心绞痛是“胸骨后压迫感”——像压了块石头,可能放射到左臂、下巴或肩膀;还会出现活动后气短、夜间突然憋醒喘不上气。需警惕:胸痛持续超过15分钟不缓解,或疼痛加剧,可能是心梗,必须立即急救!老年女性常表现为非典型症状,如恶心、呕吐、头晕、乏力,别当成“胃病”或“累着了”,要及时就医。
监测与评估项目
定期复查这些项目:血脂四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看“坏胆固醇”是否达标;心电图——评估心脏电活动;心脏彩超——检查心脏结构和功能;颈动脉超声——间接判断全身斑块稳定性(斑块不稳定易引发血栓)。
危险因素控制目标
重点控制4个指标:“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降到医生建议的理想范围(如高危患者<1.8mmol/L);血压维持在安全水平(一般<140/90mmHg,合并糖尿病/肾病需更严格);血糖正常(空腹<7mmol/L,餐后2小时<10mmol/L);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²)保持在18.5-23.9之间。这些指标需结合药物和生活方式共同管理。
医疗建议说明
所有治疗方案均需医生指导,药物选择、剂量调整要个体化(比如有人吃阿司匹林胃不适,医生会换其他抗血小板药)。治疗期间每3-6个月复诊一次,根据血脂、心电图等结果调整方案。患者要主动参与管理:建健康档案,记录血脂、血压、血糖数值,以及发作的时间、诱因(如生气/爬楼梯后),复诊时给医生参考,帮助优化治疗。
总之,冠心病的管理是“长期战”,需把“规范用药+生活调整+定期复查”结合起来。自己多上心,和医生配合好,才能减少心绞痛发作,降低心梗风险,让心脏“发动机”平稳运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