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是有包膜的病毒,它在环境中的存活有局限性——包膜是它的“保护层”,一旦被破坏就会失去活性。比如56℃持续30分钟能破坏包膜结构;75%的乙醇(酒精)能在30秒内溶解这层膜,所以含酒精的消毒剂能快速灭活病毒。接下来从个人防护、环境消毒、特殊人群照顾等常见场景,说说具体该怎么做。
口罩怎么选?重点看“过滤+贴合”
选口罩的核心是“能挡住病毒、贴紧脸”。医用外科口罩是三层结构,对0.3微米颗粒物的过滤效率能达到95%,比普通织物口罩(过滤效率不足30%)管用得多。带呼吸阀的N95口罩因为单向气流设计,可能影响防护效果,普通民众选无呼吸阀的医用级口罩就行;医护人员得用符合GB19083-2010标准的医用防护口罩。儿童口罩一定要选适配尺寸,不然漏风就没防护作用了。
另外,口罩不能“一直戴”:连续戴4小时后,过滤效率会降到85%以下;如果内层变潮湿,防护力会明显下降。摘口罩时要捏耳挂,别碰口罩表面(避免污染),摘完立刻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重复使用的话,放在清洁纸巾上通风晾干,别乱堆避免交叉污染。
居家消毒:别“瞎喷”,要讲“步骤+配比”
居家消毒不是越勤越好,每周3次就行,重点擦门把手、开关、桌面等高频接触区域。用含氯消毒剂得算对配比——有效氯浓度要到500mg/L才管用(比如10ml原液兑1.25升水)。但千万不能和酸性清洁剂(比如洁厕灵)混着用,会产生有毒氯气,刺激呼吸道甚至造成损伤。电子设备(手机、电脑)表面别用含氯消毒剂,用75%酒精湿巾擦就行,既灭活病毒又不腐蚀设备。
消毒还要分“两步走”:先拿清洁湿巾擦掉表面脏东西,再用消毒剂擦拭并保持湿润10分钟,最后用清水冲掉残留——全程要开窗通风,避免消毒剂浓度太高伤身。另外,病毒在不同材质上活的时间不一样:铜质表面约4小时,纸质材料(比如快递箱)24小时,塑料表面最长72小时。处理快递时,外包装先在通风处拆开,内包装用酒精喷雾喷一下,拆完一定要认真洗手。
特殊人群:免疫力弱的人要“多一层保护”
老年人、有慢性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的人免疫力较弱,除了常规防护,还要少去聚集场所、避开密闭空间(比如地下商场)、尽量少碰公共设施(比如电梯按钮用纸巾垫着按)。如果家人出现感染症状,要立刻物理隔离(分开居住),用独立排风系统通风,避免交叉感染。
总的来说,新冠防护不用“过度紧张”,抓准关键细节就行——破坏病毒包膜(用酒精、高温)、选对口罩(医用级+贴合)、科学消毒(配比对+分步骤)、特殊人群多照顾。把这些日常细节做到位,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