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检查该不该做?六类人必查,五类人慎选!

健康科普 / 识别与诊断2025-08-31 16:52:20 - 阅读时长4分钟 - 1704字
临床指南解析胃镜检查的适应症与禁忌症,系统阐述无痛胃肠镜的技术优势,提供消化道健康管理的科学方案,帮助公众建立规范化的胃肠检查认知体系。
胃镜检查无痛胃肠镜适应症禁忌症
胃镜检查该不该做?六类人必查,五类人慎选!

现代人工作忙、节奏快,胃肠闹毛病的越来越多。胃镜作为消化道疾病诊断的“金标准”,能不能规范用对,直接关系到早发现、早治疗。今天就帮大家理清楚,哪些人该做胃镜、哪些人暂时不能做,还有无痛胃镜的好处和日常护胃的重点。

一、胃镜检查的六大适应人群

想知道自己要不要做胃镜,先看有没有以下情况:

  1. 持续消化道症状老不好的
    要是反酸烧心、咽东西费劲、上腹胀得慌这些症状持续超过2周还没缓解,可能是胃食管反流、慢性胃炎甚至消化道肿瘤的信号。有研究发现,持续4周以上的“消化不良”里,15%的人其实是器官出了问题,不是简单的“胃不舒服”。
  2. 疑似消化道出血的
    如果突然呕血、拉黑便,或者大便潜血(隐血)一直阳性,得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做急诊胃镜——这个时间点检查,85%以上的人能查清楚到底哪里出血。
  3. 影像学检查有异常的
    如果CT、MRI这些检查发现食管或胃里有肿块、溃疡、狭窄等问题,得用胃镜直接看清楚,还能取一点组织做病理活检,确诊准确率能到95%以上。
  4. 消化道肿瘤高危人群
    有胃癌家族史、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或者有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这类癌前病变的人,建议每1-2年定期做胃镜。规律筛查能让胃癌死亡率下降30%-50%,早筛真的能救命。
  5. 需要内镜治疗的
    如果要做胃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早期消化道癌的黏膜剥离,或者取胃里的异物(比如吞了硬币、骨头),胃镜能一边查一边治,不用分开做两次。
  6. 需要评估治疗效果的
    正在抗幽门螺杆菌、治胃溃疡,或者有癌前病变需要随访的人,复查胃镜能直接看黏膜有没有长好,治疗有没有效果。

二、胃镜检查的五大禁忌人群

胃镜不是谁都能做,得先评估身体状况:
绝对不能做的(风险极高)

  • 严重心肺功能衰竭(比如心功能Ⅳ级、呼吸衰竭没法正常喘气);
  • 消化道刚穿孔(48小时内);
  • 精神疾病正在发作,没法配合检查;
  • 刚吞了强酸强碱(比如洁厕灵、烧碱),食管烧伤还在急性期(2周内);
  • 休克或血压、心率不稳,生命体征有危险的。

相对不能做的(需权衡风险)

  • 心肺功能还能代偿(比如冠心病稳定期);
  • 收缩压超过180mmHg的重度高血压;
  • 凝血功能不好(INR超过2.5);
  • 严重脊柱畸形,没法摆检查姿势;
  • 怀孕的(尤其前3个月)。

提醒:做过心脏支架的人,得根据吃抗血小板药的方案评估能不能做,千万别自己随便停药。

三、无痛胃肠镜的三大技术优势

怕传统胃镜难受?无痛胃镜能解决这个问题:

  1. 几乎没不适感,愿意再做
    用丙泊酚这类短效麻醉药,患者睡着就能做完检查,恶心呕吐的概率降到5%以下。有研究说,92%的人做完都愿意再来一次。
  2. 微小病变查得更准
    睡着时胃肠蠕动慢,再加上窄带成像技术(NBI),像小于1cm的早期癌这种微小病变,检出率能提高40%。日本的数据显示,无痛胃镜让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从35%涨到了61%。
  3. 一边查一边治,省麻烦
    平均10-15分钟就能做完,诊断的同时就能切息肉、止血,不用反复做检查,减少医疗负担。

四、日常胃部养护三大原则

暂时不用做胃镜的人,日常护胃要记住这3点:

  1. 吃饭守“三温三不”
    食物温度40-50℃刚好(别太烫也别太凉),质地软一点,营养要均衡;别吃太撑、别吃得太快,睡前2小时别吃东西。按“膳食金字塔”来,每天蔬菜要占餐盘的1/2。
  2. 吃药要护胃
    尽量少用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布洛芬、阿司匹林这类),长期吃的话25%-30%的人会伤胃黏膜。如果必须吃,得同时用保护胃黏膜的药(比如质子泵抑制剂)。
  3. 综合调理养胃肠
    可以建个“胃肠健康档案”,定期查有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平时要规律作息(每天睡7-8小时)、适量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比如快走、慢跑),压力大的时候试试正念冥想,这些都能帮胃肠功能变好。

最后要提醒的是:要是出现持续上腹痛、不明原因瘦了、咽东西费劲这些“报警症状”,建议48小时内去消化科看。医生会根据症状时长、高危因素和其他检查结果,判断要不要做胃镜。别因为怕检查而耽误治病,也别没指征就乱做——规范用胃镜,才能真正护好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