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很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不少患者都纠结过:治这个病该选西医还是中医?其实中西医对慢性胃炎的理解角度不同,但刚好能互相补充——西医能精准找病因,中医能调体质根源。接下来从“为什么会得”“怎么治”“不同人怎么选方案”“怎么防复发”这几个方面,给大家说清楚。
幽门螺杆菌:慢性胃炎的常见“凶手”
很多慢性胃炎和幽门螺杆菌有关。做胃镜时会发现,大概75%的患者胃里有这种细菌。它会分泌物质中和胃酸,在胃黏膜上“安营扎寨”,还会干扰胃黏膜自我修复——最新研究发现,感染这种细菌的人,得萎缩性胃炎的风险比没感染的高3倍多。平时可能有吃完肚子胀、心口窝烧痛,有的人口臭或体重波动;要是出现黑便、胃痛突然加重,得赶紧查有没有胃黏膜出血。
中医说的“脾胃弱”,其实和炎症有关
中医里没有“慢性胃炎”这个词,但“胃脘痛”“痞满”(胃不舒服、胀得慌)的描述,和现在的慢性胃炎差不多。中医认为,这个病的根是“脾胃虚弱”,再加上气滞、湿热或血瘀这些“邪气”——比如总生气的人容易“气滞”,爱吃辣、爱喝酒的人容易“湿热”,久病的人可能“血瘀”。现在研究也发现,有“脾胃湿热”证的人(舌苔黄腻、胃里闷),舌苔里幽门螺杆菌检出率特别高,说明中医的“证”和实际菌群情况挂钩。治疗讲究“标本兼治”:湿热重的人用清热利湿法加穴位调理,脾胃虚寒的人(怕冷、吃凉的就胃痛)用温脾胃药加艾灸,从根源上调体质,不是只治“胃痛”。
特殊人群:孕妇、孩子怎么治?
孕妇有胃炎得特别小心,要兼顾安全和效果:症状轻的可以用苏梗配陈皮煮水喝,重点的可以做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但绝对不能用附子、麝香这类破气药物——可能影响胎儿。
小孩脾胃没发育好,调理要“消积又补养”:比如用鸡内金研末冲服帮胃排空,配合每天顺时针揉肚子50次(别太用力)。临床观察显示,85%的孩子调3个月能改善胃动力,不用怕吃药伤肠胃。
中医辨证:不同体质,调法不一样
中医会根据症状和体质分类型调理,不用“千人一方”:
- 总生气、胸口胀(肝胃气滞型):情绪不好就胃痛、爱叹气,用柴胡疏肝散调气,配合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的动作——每天做5分钟,帮着顺气。
- 口干、胃里烧(胃阴不足型):平时容易口干,吃点东西就胀,胃里像有团火,用沙参麦冬汤补胃阴,再含一点珍珠粉缓解不适。
- 怕冷、吃凉的胃痛(脾胃虚寒型):手脚凉,吃凉的就胃痛,用附子理中丸改良方温脾胃,配合隔一天艾灸肚脐(神阙穴)——慢慢赶跑胃里的“寒气”。
不想复发?日常习惯要改对
要想胃不反复疼,得从日常习惯改起:
- 根除幽门螺杆菌:如果需要用四联疗法,可配合中药减轻副作用(比如恶心、乏力)。
- 别吃太烫的:超过60℃的食物会伤胃黏膜,尽量等凉到温温的再吃。
- 调节情绪:每天练10分钟“六字诀”里的“呼”字诀——慢慢吸气、用嘴“呼”出来,帮着缓解压力(压力大也会伤胃)。
- 规律吃饭:三餐时间尽量固定,误差别超过15分钟,别饿一顿饱一顿。
- 护胃小食:每周吃3次蓝莓山药羹——蓝莓加铁棍山药一起煮或打泥,山药能护胃,蓝莓的花青素有助于黏膜修复。
定期监测:别等严重了才查
如果是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变薄),得定期查胃蛋白酶原,大概每1年半一次,评估癌变风险;坐办公室的人别吃完就躺,要站半小时或散步,避免食物反流;健身的人别空腹吃肌酸这类补剂,容易刺激胃;所有人都要定期做胃镜——尤其是有萎缩、肠化的人,早发现问题早处理。
中西医治慢性胃炎各有长处:西医能精准查幽门螺杆菌、看胃黏膜情况,给明确诊断;中医能调体质,改善脾胃弱、气滞的问题,减少复发。建议用“先查清楚(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再针对性治疗(杀菌或调胃)-最后长期调理(改习惯、调体质)”的阶梯式方法,结合自己情况选方案,才能真正把胃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