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发病有明显地域差异,我国年新发病例约占全球半数,且主要为食管鳞癌。最新研究显示,约70%的食管癌与可干预因素相关,这为疾病防控提供了重要切入点。
一、哪些因素会增加食管癌风险?
1. 热饮热食伤黏膜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65℃以上热饮列为2A类致癌物。高温食物会导致食管黏膜上皮细胞坏死,反复“损伤-修复”过程易引发基因突变。实验发现,长期接触65℃以上流质,黏膜屏障通透性会增加3倍。
2. 喝酒加基因变异风险更高
ALDH2基因负责编码乙醛脱氢酶2,其rs671位点突变会大幅降低酶活性。东亚人群中30%-50%携带该突变,表现为喝酒后乙醛蓄积(如脸红、头晕)。研究证实,每周乙醇摄入>100g者,食管癌风险是不饮酒者的10倍;有基因突变者风险更是高达18倍。
3. 腹型肥胖要警惕
腰围每增加5cm,胃食管反流发生率上升40%。美国癌症协会数据显示,体重指数(BMI)≥30的人,食管腺癌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2.3倍。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腹型肥胖)时,需警惕慢性炎症进展为Barrett食管(食管癌前病变)的风险。
二、身体出现这些信号要及时检查
1. 吃东西时的异常感觉
- 停滞感:吃固体食物(如米饭、馒头)时,胸骨后有“卡住”的感觉,每周超过3次;
- 进行性吞咽困难:从吃固体食物费劲,逐渐发展到吃软食(粥、面条)也堵;
- 吞咽疼痛:胸骨后有烧灼样或针刺样疼,常与进食相关。
2. 说不清楚的全身症状 - 莫名消瘦:6个月内未主动减肥,体重却下降>5kg;
- 声音哑老不好:声音嘶哑超过2周,排除感冒或用嗓过度;
- 吃饭呛咳:进食时频繁呛到,可能是气道保护机制异常。
3. 身体的异常体征 - 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脖子两侧锁骨上方摸到硬、不痛的小疙瘩,可能是癌细胞转移;
- 皮肤色素沉着:需警惕Plummer-Vinson综合征(与食管癌风险相关);
- 指端肥大:可能是癌细胞分泌物质引发的副肿瘤综合征。
三、现在查治食管癌有哪些新进展?
1. 早期检查更精准
- 窄带成像内镜(NBI):能清晰识别黏膜微血管异常,灵敏度达92%(100个异常中能查出92个);
-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无需活检,实时判断是否为癌细胞,准确率>85%;
- 循环肿瘤DNA检测:抽外周血查TP53突变,特异性达98%(100个阳性结果中98个为真)。
2. 治疗方法更高效 - 内镜治疗:ESD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黏膜内癌,5年生存率>95%;
- 分子靶向治疗:HER2阳性患者用ADC药物治疗,客观缓解率达62%;
- 免疫联合治疗: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可将中位生存期延长至24个月。
3. 康复管理更科学 - 快速康复方案(ERAS):将术后住院日缩短至5-7天;
- 营养支持: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降低30%的感染并发症;
- 吞咽训练:球囊扩张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有效率达81%。
四、如何预防和早发现食管癌?
一级预防(病因防控)
- 控制饮食温度:进食温度<58℃,热食需放置5分钟以上再吃;
- 限制酒精摄入:男性每日乙醇摄入<25g,女性<15g;
- 管理体重:BMI保持在18.5-24.9之间,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
二级预防(早诊早治) - 普通人群:40岁以上每5年做一次胃镜;
- 高危人群:有家族史者每3年筛查,出现预警症状21天内完成检查;
- 辅助检测:可联合查肿瘤标志物SCCA、CEA。
三级预防(康复管理) - 术后随访:前2年每3-6个月复查一次;
- 营养支持:每日能量摄入>25kcal/kg,蛋白质>1.2g/kg;
- 功能训练:吞咽训练每日2次,每次15分钟。
2023年全球食管疾病研究联盟建议,将热饮温度纳入慢性食管疾病管理指标。公众应养成“温食习惯”,若出现持续吞咽不适,需及时做标准化评估。早期食管癌5年生存率可达80%-90%,早诊早治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