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肠梗阻约占消化系统急诊病例的15%,它是肠道里的内容物没法正常通过的问题,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得,症状也五花八门——有的肚子胀,有的疼得直不起腰,有的好几天拉不出大便。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大便稀之后出现肠梗阻,可能和肠道菌群失衡、肠腔结构改变有关。
肠梗阻治疗中的灌肠应用
灌肠在肠梗阻治疗里有“两面性”:如果是单纯因为粪便堵在肠子里引起的“不完全梗阻”(没完全堵死),低压灌肠能把堵的东西清出来,有临床数据显示,约60%这类患者规范灌肠后,肚子胀、拉不出的症状能缓解。但要是“完全性肠梗阻”(肠子彻底堵死了),强行灌肠会让肠腔压力突然飙升,反而容易把肠壁弄伤,甚至穿孔。
临床评估的三大核心要素
医生要不要给患者灌肠,得先做3件事:
- 看影像结果:CT检查如果显示肠腔直径超过2.5厘米,提示可能是完全性梗阻,这时候不能随便灌肠;
- 摸肠壁张力:肠壁绷得太紧(高张力)的话,灌肠时肠穿孔的风险会比平时高3-5倍;
- 查全身炎症:抽血看“C反应蛋白”(一种炎症标志物),如果超过50mg/L,说明身体里有炎症,得先把炎症控制住再考虑其他操作。
规范化操作标准
就算能灌肠,也得按规矩来:
- 用“重力灌注”装置控制压力——简单说就是让灌肠液靠重力流进去,液面高度不能超过45厘米(大概从膝盖到胸口的高度);
- 优先用生理盐水当灌肠液,可加一点润滑成分(比如石蜡油),别用刺激性强的东西;
- 灌肠液得温温的,37-40℃之间(和体温差不多),不然太凉或太热会刺激肠子痉挛,更疼;
- 要是有肠缺血、肠坏死的迹象(比如肚子摸起来硬邦邦的,或者发烧),绝对不能灌肠。
急性期处置原则
一旦出现腹胀、剧烈腹痛、好几天没排便/排便异常,赶紧这么做:
- 调整体位:试试“膝胸卧位”(膝盖跪在床/地上,胸口贴着平面),能帮着降低肠管里的压力,缓解胀痛;
- 严格禁食禁水:别想着“吃点东西垫垫”,不然会加重肠子负担,直到医生检查完说“可以吃”再吃;
- 记清楚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疼的?疼的位置是肚脐周围还是右边?有没有吐?吐的是食物还是黄绿色的东西?都记下来告诉医生;
- 带好旧资料:之前做过的腹部CT、B超这些影像检查,赶紧找出来带给医生,能帮着更快判断问题。
治疗模式进展
现在医生不随便“一刀切”治疗了,推荐“阶梯式”方案:
- 先试药物:比如用促动力的药,帮肠子“动起来”;
- 再用内镜:如果药物不管用,试试内镜引导下的减压操作(把肠子里的气或液体抽出来);
- 最后手术:前面的方法都没用,再综合评估要不要开刀。 这种方案用了之后,并发症发生率下降了42%,平均住院时间也缩短了3.2天。
康复期管理要点
急性期过去后,养肠子才是关键:
- 慢慢加膳食纤维:比如西兰花、苹果、燕麦里的纤维,一开始每天吃10克左右(大概1小把蔬菜+1个小苹果),别一下子吃太多,不然容易胀气;
- 记排便日记:用手机或本子记——今天有没有拉?拉了几次?是干的还是稀的?能帮着跟踪肠道功能恢复情况;
- 补充益生菌:优先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帮肠子“重建秩序”;
- 定期复查:出院后按医生说的时间去复查,比如做个肠镜或CT,看看肠黏膜有没有长好,有没有粘连。
总的来说,肠梗阻是消化科常见的急症,不管是治疗还是康复,都得“讲规矩”——急性期别硬扛,赶紧找医生;康复期别贪嘴,慢慢养。把这些做到位,才能让肠子“重新工作”,减少复发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