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是连接咽喉和胃的肌肉管道,得结构功能正常才能好好吃饭。要是出现吞咽困难,得小心——有三种良性病和食道癌症状很像,容易搞混,得重点区分。
第一对“真假李逵”:良性肿瘤VS恶性肿瘤
食管平滑肌瘤、脂肪瘤这些良性肿瘤,占食管肿瘤的80%左右。它们像“慢慢长大的小肉球”,是膨胀着长的,表面黏膜没破,边界清楚,可能好几年都没变化,很多人是体检偶然查到的。但食道癌是恶性的,会“钻着往周围长”,短短3-6个月就会越来越咽不下东西,还可能转移到淋巴结。虽然两者都有吞咽障碍,但一个是“安静的小肿块”,一个是“疯狂的侵略者”,性质完全不一样。
第二组“镜像双胞胎”:贲门失弛缓症
贲门失弛缓症是食管“运动神经出问题”的病,每10万人里大概有0.1到1.6个人得。问题出在食管下端的“阀门”(食管下括约肌)不会正常松弛,食管本身也不蠕动了。典型表现是“有时候咽得下,有时候咽不下”,还会反食——约70%的人晚上会把没消化的食物吐出来。它和食道癌的区别很明显:食道癌是“一直咽不下、越来越重”,还会瘦得快;但贲门失弛缓症是“时好时坏”,不会有极度消瘦的恶病质,不过早期40%的症状会重叠,得警惕误诊。
第三对“真假难辨”:良性狭窄VS恶性狭窄
良性狭窄比如腐蚀性狭窄,大多是喝了强酸强碱烧的,狭窄的地方是均匀变细的,一般不到3厘米长,还会伴随食管缩短、胃里的东西反流上来。但食道癌导致的狭窄是“坑坑洼洼的”,管腔边缘不平整,80%都会有黏膜破溃的情况。有没有过化学损伤史是重要线索,但要注意:长期反流性食管炎变成Barrett食管的话,也可能癌变,得特别小心。
如何练就“火眼金睛”?
要是吞咽困难一直不好超过2周,特别是还瘦了5公斤以上,或者锁骨上有肿大的淋巴结,得赶紧查:1. 先做食管钡餐造影——喝造影剂拍片子,良性病变显示“光滑的小凸起”,恶性的会有黏膜断了、管腔歪扭变窄;2. 做内镜——高清胃镜能看到早期黏膜异常,超声内镜还能知道肿瘤钻得有多深、淋巴结有没有转移;3. 取组织化验——多取几个点的组织做活检,加上免疫组化,是区分良恶性的“金标准”。
特别提醒的鉴别要点
鉴别重点抓三点:1. 病程:良性病是“慢慢变重”,恶性肿瘤是“突然恶化”;2. 伴随症状:贲门失弛缓症是“吃了吐、吐了可能又能吃”,食道癌会有声音哑、贫血这些转移表现;3. 年龄:良性肿瘤多在20-40岁得,50岁以上才开始吞咽困难的,65%可能是恶性的。
科学应对指南
应对要科学:1. 记“症状日记”——写清楚吞咽困难多久发生一次、有多严重;2. 别随便吃促动力药——可能掩盖病情;3. 检查前准备:做检查前6小时别吃东西,凝血不好的人要提前处理;4. 病理报告有疑问的话,找多个科室医生一起会诊;5. 定期随访——良性病每1-2年复查一次内镜。
总之,吞咽困难是身体的“警报”,但不用过度恐慌。只要分清良性病和食道癌的区别,及时检查、科学应对,就能早发现问题、早处理,把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