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摔倒很常见,但如果是臀部着地摔伤,很多人都会纠结:到底是软组织挫伤还是骨折?其实这里面藏着不少学问。医学上,臀部区域的骨折主要是骨盆或髋臼骨折,这类损伤约占全身骨折的3%-6%。学会科学判断,能避免误判带来的风险。
疼痛信号要会“读”
当臀部被撞击,疼痛是最先出现的警报。骨折引起的疼痛有几个典型特点:一是持续的刀割样锐痛,就算躺着不动也疼得厉害;二是活动时疼痛明显加重,比如翻身、抬腿时像有电流窜过;三是有明确的压痛点,用手指按某个部位会像针扎一样疼。据研究,多数骨盆骨折患者受伤初期都会出现这些典型疼痛。
还要警惕“隐匿性骨折”——这类骨折约占臀部骨折的15%。患者可能只觉得轻微酸胀,看似能正常走路,但其实骨头里有细小裂纹。尤其是老年人,这类骨折很容易漏诊,千万别因为疼得轻就不当回事。
行动能力藏“线索”
身体在骨折时会启动“自我保护”:没法单腿站立、上下楼梯困难、走路明显跛脚,都是典型表现;更严重的话,下肢会变得一长一短或者向外旋转,就像汽车悬挂坏了一样歪着。临床数据显示,绝大多数骨盆骨折患者会有至少两项运动障碍。
可以简单做三个测试:平躺时试着把腿抬到30度、侧卧时把腿向外展开、俯卧时把大腿往后伸。如果任一动作引发剧烈疼痛或根本做不了,骨折的可能性就比较高。不过要注意,有些韧带拉伤也会有类似表现,所以不能光靠自己测,得找医生确认。
影像学检查才是“定海神针”
X光片是初步筛查的首选,能快速看出明显的骨折线;但如果是隐匿性骨折,CT扫描更准确——它的三维重建技术能清楚看到骨头表面的裂纹,低剂量CT还能把漏诊率降得很低。
拍片子要注意体位:拍骨盆正位片时,双下肢得稍微向内转一点;特殊情况还要加拍其他角度。如果患者没法配合(比如疼得动不了),MRI能快速完成检查,特别适合身上有多处伤的人。
应急处理别“瞎操作”
没明确诊断前,一定要遵守“三不原则”:不承重行走(别站着走)、不按摩揉捏、不热敷理疗。乱揉乱按可能让骨头碎片移位,增加手术难度。临时可以用硬板床躺平制动,下肢保持不歪不扭的“中立位”,必要时用骨盆带固定。转运时必须用专业担架,别随便翻动身体,避免二次受伤。
这些情况必须立刻就医
出现以下五种情况,别犹豫,马上找急诊:
- 疼痛持续不缓解;
- 两条腿不一样长;
- 会阴部麻木、刺痛;
- 排尿困难;
- 腹股沟区有瘀斑。
这些症状可能意味着血管、神经受伤,甚至内部出血,属于骨科紧急情况。数据显示,受伤后及时找医生评估的患者,恢复效果会更好。
最后要提醒的是,骨盆骨折的康复需要几周到几个月,早期处理对恢复质量影响很大。与其自己瞎猜“是挫伤还是骨折”,不如赶紧找医生用专业设备检查——身体的每一个信号都是“求救提示”,准确判断才能真正守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