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人撞到头后,家属常说“不过起个包,没事”。但这种误区可能耽误治疗——临床数据显示,约12%的颅脑损伤患者因为初期没重视,导致病情加重。现代医学把颅脑损伤分成四大类,每类都有自己的特点。
脑震荡:大脑的“短暂关机”
近年研究发现,脑震荡其实是神经元的电生理紊乱,不是大脑组织真的破了,就像电子设备被撞了一下,系统暂时乱了。典型表现有三个:意识昏迷一般不超过30分钟;伤后30分钟内会忘事(医学上叫“逆行性遗忘”);拍CT或核磁可能看不出问题,但确实有头晕、头疼等不舒服的感觉。研究显示,约15%的患者症状会持续3个月以上(叫“延迟性脑震荡综合征”)。建议伤后48小时内少看手机、电脑,让大脑好好休息。
脑挫裂伤:组织损伤的“连锁反应”
临床数据显示,脑挫裂伤占颅脑创伤的27%左右,它的损伤过程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环扣一环。典型表现是昏迷时间超过6小时,可能会半身不遂、说不出话等,做核磁能看到“星芒状”的损伤痕迹。受伤部位的脑组织会水肿,48小时左右最严重,可能引发脑疝(很危险)。患者可能本来清醒,突然变重,一定要密切盯着。
颅内血肿:三个“危险区”的警示
按出血位置,颅内血肿分三种:
- 硬膜外血肿:约85%是颅骨骨折引起的,典型表现是“昏迷-醒过来-又昏迷”;
- 硬膜下血肿:常和脑挫裂伤一起出现,慢性的多见于老人,容易被当成记性差、反应慢;
- 脑内血肿:基底节区出血最危险,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得。
拍CT能区分它们:硬膜外血肿像“双凸透镜”,硬膜下血肿像“新月”。血肿往哪长,症状就不一样。
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破裂的警报
数据显示,这种病每年每10万人里约24人得,典型表现是“像被雷劈了一样的头痛”。还有三个特征:脖子发硬,不敢动;眼底可能出血;血压会突然升高。基因研究发现,有些基因突变会增加风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精准找到血管问题,帮医生治疗。
识别与应对:关键观察指标
临床总结了三个关键观察点:
- 观察时间:伤后2小时要重点看瞳孔对光的反应(比如用手电筒照,瞳孔会不会缩小);
- 危险信号:如果喷着吐,还有剧烈头痛,立刻去医院;
- 记下来:建议用手机记一下患者意识变化的时间(比如几点醒的,几点又昏迷了)。
按医疗规范,所有头部受伤的人都要做GCS评分(评估意识的量表)。就算拍片子没事,但一直头痛,也得留院观察。
影像诊断技术进展
现在有7T超高场强核磁,能发现很小的出血;CT灌注成像能预测脑水肿的发展。两种一起用,诊断更准,有医院数据显示误诊率降到3.2%。
颅脑损伤的过程各有特点,掌握这些特征能早发现问题。记住这句话:“撞到头别大意,呕吐剧烈要警惕,瞳孔变了快送医,拍个片子查仔细”。科学认识加上现代医学技术,才能保护好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