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后,只要气温突破35℃,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就诊量就会明显上升。据《中国心血管疾病年度报告》显示,每年7-8月的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冬季低发期高出18.6%。其实这是高温在悄悄“挑战”心血管系统——尤其是冠状动脉本来就有狭窄或病变的人,更得提前掌握科学的防护方法,避免危险找上门。
高温诱发心肌缺血的三大原因
1. 血液“分流”让心脏缺血
当外界温度超过30℃,皮肤血管会自动扩张,把30%以上的血液送到体表帮忙散热。可对于冠脉本来就窄的人来说,这种“血液分流”会让本就不够的心肌供血“雪上加霜”。2023年《循环医学杂志》的研究发现:环境温度每升高1℃,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风险就增加4.2%。
2. 出汗多导致血液变“稠”
夏天主要靠出汗散热,但如果体液丢失超过体重的2%(比如运动后大量出汗没及时补),血液会变得黏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就算晨练时气温不高,也可能触发危险——比如晨雾天湿度大,汗液难蒸发,身体散热差,更要小心。
3. 心跳太快“累坏”心脏
高温下,身体会通过加快心跳来维持血液循环。哈佛医学院2022年的研究显示:当室温超过28℃,冠心病患者的平均心率会比平时快12-15次/分钟。这种持续的“代偿”会让病变的心脏超负荷,甚至诱发不稳定型心绞痛。
七招帮心脏“扛过”高温
1. 室内温度别太“极端”
建议把室内温度控制在24-28℃(最舒服的是26℃左右),既能降低心脏负担,又不会因为室内外温差太大引发血管痉挛。同时要调湿度——保持50%-60%的相对湿度,避免太干或太闷。
2. 补水要“少量多次”
别等渴了再喝,每小时喝150-200ml含电解质的水(比如淡盐水或无糖运动饮料)。判断补水够不够看尿液:保持淡黄色就对了,别一次性喝太多,不然会加重心脏负担。
3. 运动选对“凉时段”
避开10:00-17:00的高温高湿期出门。晨练别选晨雾天(湿度超70%时,出汗难蒸发,散热差),建议提前到日出前1小时,比如清晨5-6点,既凉快又安全。
4. 身体发“信号”要立刻重视
得有“报警意识”:如果胸闷持续超过5分钟,或者左臂有放射性疼痛,甚至胸口像压了块石头还冒冷汗,一定要立刻拨打120。还要注意“伪装”的心绞痛——约23%的患者首发症状是上腹部不舒服,别当成胃病忽略!
5. 急救药要“规范用”
随身携带硝酸甘油这类急救药,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果连续含服3次都没缓解,必须马上送医,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6. 吃对“护心餐”
推荐“三色饮食法”:红色的番茄(含番茄红素,改善血管弹性)、绿色的西兰花(叶酸多,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黑色的黑木耳(有天然抗凝成分,防血栓)。记住:食疗是辅助,不能代替正规治疗!
7. 双“监测”防风险
用医疗级可穿戴设备(比如心电手表)持续测心率,如果静息心率连续2小时超过100次/分钟,得赶紧降温(比如吹空调、用温水擦身体)。还要关注气象部门的“健康气象指数”,红色预警时别出门活动。
这些细节别漏掉
- 药物要“盯紧”:高温可能影响某些药物的代谢,比如用利尿剂的人,要定期查电解质(比如钾、钠),避免失衡。
- 睡眠要“够量”:每天睡够7小时,深睡眠时心脏负荷能降低20%-30%,有助于心肌修复。
- 情绪要“稳住”:用正念冥想、深呼吸调节情绪,别让交感神经一直“兴奋”——坏情绪会加重心脏负担。
高温天对心脏来说是个“考验期”,但只要把这些防护方法变成日常习惯——调对温度、科学补水、选对运动时间、留意身体信号、规范用药、吃对食物、做好监测,再注意药物、睡眠和情绪的细节,就能帮心脏“降温减压”。保护心血管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把“护心”融入每一天,才能平安度过高温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