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是我们消化吸收的“主力军”,但有时候免疫系统会“认错人”,导致肠道出问题——比如乳糜泻和结肠炎,虽然都和免疫异常有关,但症状、原因和处理方式大不一样,需要“精准区分”才能管好。
症状特征:看大便、疼的位置,快速区分
乳糜泻的“导火索”很明确——吃了含麸质的食物(比如小麦、大麦做的面包、面条、馒头)后,免疫系统会攻击小肠里的“绒毛”(负责吸收营养的小突起)。最典型的症状是“脂肪泻”——大便看起来油腻、发亮,像抹了油似的,还会慢慢瘦下来、没力气。如果停吃麸质,症状会明显好转。
结肠炎则是“反复拉肚子+脓血便”:大便里常有黏液甚至脓血,左下腹一阵阵绞痛,总觉得“拉不干净”(医学上叫“里急后重”)。溃疡性结肠炎通常是肠子一段一段连续发炎,而克罗恩病可能整个消化道都受影响,还会连累其他器官——比如关节痛、皮肤长结节。
发病机制:免疫系统“认错人”的两种模式
乳糜泻是“麸质触发的自身免疫”——如果体内有HLA-DQ2或DQ8基因(这是遗传风险因素),吃了麸质后,免疫系统会产生一种叫“组织谷氨酰胺酶抗体(tTG-IgA)”的“错误武器”,专门攻击小肠绒毛。绒毛被“搞萎缩”后,小肠吸收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的能力就差了,于是出现腹泻、消瘦。
结肠炎则是“肠道屏障破了+菌群乱了”:肠道表面本来有层“保护膜”(肠道屏障),如果这层膜受损,有害菌或毒素会钻进肠壁,刺激免疫系统“过度反应”——误把自身的肠道组织当成“敌人”攻击,引发慢性炎症。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伤的是肠道最表面的“黏膜层”,而克罗恩病会深达肠壁全层,还会形成“肉芽肿”(一种炎症结节)。
诊断路径:靠检查“锁定”病因
乳糜泻要做“两步走”检查:先抽静脉血查“tTG-IgA抗体”(首选指标),如果结果阳性,再做小肠活检——通过内镜取一点小肠组织,看是不是有“绒毛萎缩、隐窝增生(小肠里的小凹陷变多)、淋巴细胞浸润”,这是确诊的“金标准”。
结肠炎的“金标准”是结肠镜:医生把带摄像头的管子插进肠道,直接看里面的情况——溃疡性结肠炎能看到肠子连续充血、肿起来,一碰就容易出血,还有“隐窝脓肿”(黏膜下的小脓点);克罗恩病则是肠道表面像“鹅卵石”,有纵向的溃疡,再取一点组织活检,能看到“非干酪性肉芽肿”,这些特征能帮医生区分两种结肠炎。
治疗方案:针对病因“精准治”
乳糜泻没有“特效药”,唯一有效办法是终身严格避开麸质——不仅要不吃小麦、大麦、黑麦做的食物,还要避免“交叉污染”(比如切过面包的刀再切无麸质食物,就可能沾到麸质)。现在有很多无麸质替代品,比如藜麦、木薯粉、玉米做的面条、饼干,但买的时候一定要看配料表,避免“隐性麸质”(比如有些酱料里加了小麦粉增稠)。
结肠炎要“分层管理”:轻度溃疡性结肠炎可以用“局部药物”(比如肛门塞的5-氨基水杨酸栓剂,或者灌肠用的药膏);中重度的话,可能需要加口服激素、免疫抑制剂,或者生物制剂(比如抗TNF-α药物)。克罗恩病患者如果药物控制不好,可能还需要手术,但大部分情况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不管哪种方案,都得听消化科医生的,不能自己减药、停药。
长期管理:防并发症,盯紧“两个重点”
两类病都要注意“营养补充”和“并发症筛查”:
乳糜泻患者因为小肠吸收不好,容易缺“铁、维生素B12、叶酸”,还会骨质疏松(因为钙吸收差),所以要定期查“骨密度、血常规、维生素水平”,根据结果补相应的营养素。
结肠炎患者要“防癌变”——溃疡性结肠炎如果病程超过8年,肠子长期发炎会增加肠癌风险,建议每1-2年做一次结肠镜筛查;克罗恩病患者则要注意肠腔狭窄、肠穿孔等并发症。
另外,两种病都可能“连累”其他器官:比如乳糜泻可能引发自身免疫性肝病,结肠炎可能导致关节痛、皮肤结节,所以最好定期找消化科、风湿科、肝病科医生“联合随访”,全面评估健康状况。
不管是乳糜泻还是结肠炎,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管理”。乳糜泻靠“避开麸质”就能控制,结肠炎则需要“分层治疗+长期随访”。如果有长期拉肚子、大便带血或黏液、持续腹痛的情况,别自己猜,赶紧去消化科检查——肠道的问题拖不得,早干预才能保护好消化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