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后出现意识障碍是神经外科非常紧急的情况之一,背后主要和三类脑损伤有关;了解这些损伤特点、诊断方法和急救要点,能帮我们更好应对风险。
一、急性颅内出血:颅腔内的“占位危机” 当头部受到外力撞击导致脑血管破裂时,血液会在封闭的颅腔里积聚,像往装满水的瓶子里塞东西一样挤压周围脑组织(这就是“占位效应”)。根据出血位置不同,分为三种类型:硬膜外血肿(颅骨和硬脑膜之间)、硬膜下血肿(硬脑膜和脑组织之间)、脑实质出血(脑组织内部)。其中最危险的是脑干区域出血——脑干里有维持意识的“网状激活系统”,哪怕只出30-50ml血(差不多一个乒乓球大小),因为脑干周围空间极小,也会压迫生命中枢;如果出血量超过100ml,可能导致全脑组织移位,形成致命的脑疝。
二、脑组织结构性损伤:直接碰撞的“伤口” 脑挫裂伤是最常见的“碰撞伤”,比如头部撞到硬物时,颅骨和脑组织直接撞击造成的。这种损伤是一小块一小块分布的,表现为脑组织出血、水肿甚至坏死,范围小的只有不到1cm的微小出血点,大的能波及整个脑叶(超过5cm)。如果连接额颞叶皮层和丘脑的神经纤维断了,会破坏维持意识的关键环路;严重的还会出现创伤性脑肿胀,导致颅内压力急剧升高,进一步加重损伤。
三、弥漫性轴索损伤:看不见的“神经断裂” 这种损伤占脑外伤病例的28%-40%,是因为头部受到旋转力(比如车祸时头部突然扭转),不同密度的脑组织互相拉扯,导致白质里的神经纤维(轴索)广泛断裂。典型表现是“CT看不到明显伤口,但人就是醒不过来”,做磁共振的DWI序列能发现白质里的微小病灶。轴索断裂后会释放有害物质(比如兴奋性氨基酸),加重脑损伤。
现在诊断主要靠“分层检查”:
- 首诊先做CT:能快速识别出血(血液在CT上呈白色高密度影),比如硬膜外血肿是梭形,硬膜下血肿是新月形;
- 进一步做MRI:FLAIR序列能清楚看到脑组织水肿,SWI序列对微小出血特别敏感;
- 动态脑电图监测:评估脑电活动是否正常,昏迷患者通常会出现以δ波为主的慢波活动。
急救要按“步骤来”:
- 现场处理:用脊柱固定板转运,保持头颈部中立不动,避免加重损伤;
- 初级复苏: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将收缩压维持在90-120mmHg之间,保证脑部供血;
- 颅压管理:用甘露醇脱水降低颅内压力,必要时使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 手术干预:若幕上血肿超过30ml或后颅窝血肿超过10ml,需开颅清除血肿。
预防要分“三级”:
- 一级预防:骑行时佩戴符合国标的头盔,可降低72%的颅脑损伤风险;
- 二级预防:65岁以上老人家中安装浴室防滑装置,能让跌倒后颅脑损伤的发生率下降60%;
- 三级预防:受伤后严格遵循神经外科康复方案,不要过早活动,避免二次损伤。
任何头部撞击后,若出现以下情况必须立即就医:持续性头痛伴呕吐;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用手电筒照眼睛,瞳孔收缩不明显);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3分(可简单理解为叫不醒、反应差);伤后遗忘时间超过30分钟。
总之,颅脑外伤后的意识障碍风险高,早识别损伤类型、及时采取正确的诊断和急救措施是关键;平时做好三级预防,受伤后注意警示症状,能大大降低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