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不是“一刀切”,得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和医院的医疗条件来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两种成熟方法: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分别是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领域的主要技术,选哪种得看动脉瘤的特点以及医院的技术优势。
开颅夹闭术的特点
这种手术是用显微外科技术直接处理动脉瘤的“脖子”(动脉瘤颈),用钛合金夹子把血流挡住。具体来说,需要开颅打开头骨建立手术通道,靠精细的显微操作完成,能立刻把动脉瘤堵住,适合形状复杂的动脉瘤,但术后恢复时间比较长。
在经验丰富的医院,这种手术把动脉瘤完全堵住的概率能到95%。术后一般要住7-10天院,完全恢复得6-8周。年轻患者(比如不到60岁)或者动脉瘤形状复杂的,更适合选这个方案。
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优势
这种技术是从血管里面做治疗,常用的方法有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栓塞、血流导向装置、球囊辅助这些。它的优势很明显:微创,只需要在大腿根的股动脉扎个针;术后恢复快,6小时就能下床;住院时间短,只要3-5天;适合高龄患者;还能分阶段多次治疗。
最新研究显示,做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后6个月能恢复较好功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代表能自理或轻微残疾)的占82%,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是8.2%。
选方案要考虑这些因素
选治疗方案不是拍脑袋,得综合看五个方面:1.动脉瘤的“长相”(位置、形状、大小);2.患者的年龄和全身健康状况(比如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基础病);3.医院擅长哪种技术(比如有的医院开颅手术做得多,有的介入做得好);4.医院有没有对应的设备;5.患者和家属的意愿。
2022年的国际研究数据能给大家参考:开颅夹闭术把动脉瘤完全堵住的概率是95%,介入治疗是83%;开颅手术的并发症率是14.5%,介入治疗是8.2%。
多学科团队一起定方案
现在选治疗方案不是一个医生说了算,得整合很多信息:比如通过CTA、DSA这些影像学检查看清动脉瘤的样子;分析血液在动脉瘤里的流动情况(血流动力学);用Hunt-Hess分级、Fisher评分这些标准评估病情严重程度;还要多个学科的医生一起讨论,甚至用人工智能辅助决策。
研究证实,用智能决策系统能让方案选对的概率提高19%。说到底,治疗方案得医生和患者充分沟通,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定个性化的方案。
总的来说,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得“量体裁衣”,不管是开颅夹闭还是介入治疗,没有绝对的“更好”,只有“更适合”。关键是结合动脉瘤的特点、患者的身体状况、医院的技术能力,再通过多学科团队的评估,才能选出最适合的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