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但它的早期症状很“隐匿”,常和普通不适混淆,容易被忽视。比如持续头痛,早上起床时更明显,可能伴随呕吐,而且呕吐情况会随姿势变化(比如躺着更易吐);或是眼睛出现问题,比如看东西缺一块、有重影;还有突然发作的癫痫,表现为单侧肢体抽搐或短暂意识丧失。若肿瘤继续生长,还可能出现说话不清、理解障碍或走路不稳等神经功能异常——这些症状的出现,主要和肿瘤的位置、压迫的神经有关。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症状的核心原因有两个:一是肿瘤增大或周围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力变化;二是肿瘤直接压迫神经。比如压迫视神经会看不清,影响运动皮层会引发抽搐。但要注意,这些症状并非脑瘤“专属”,脑血管病、脑炎等也可能引起,需通过专业检查区分。
怎么检查才能确诊?
现代影像技术让脑瘤诊断更精准。MRI(核磁共振)是首选,它能从多角度拍摄,清晰显示软组织细节,增强扫描还能看清肿瘤供血情况;CT适合急诊,速度快,能快速识别钙化灶或急性出血;PET-CT则可评估肿瘤代谢活性,补充更多生物学信息。
得了脑瘤怎么治?
治疗方案需综合考虑肿瘤性质(良性/恶性)、位置(能否全切)、患者年龄及身体状况。手术会用显微镜和术中神经监测,尽量切净肿瘤同时保护神经功能;若肿瘤位于功能区或深部,可选择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如伽马刀)等精准治疗;化疗需根据肿瘤分子特征,实施个性化方案。
术后康复要注意什么?
术后康复需多维度干预:神经功能训练要循序渐进(比如先练抬手再练抓握),认知康复可通过电脑辅助系统针对性改善;定期复查MRI很重要,建议术后每3-6个月做一次;同时要关注心理状态,通过心理咨询和营养支持提升预后。
这些认知误区要纠正
- 头痛≠脑瘤:仅约1%的头痛患者最终确诊脑瘤,多数头痛是感冒、疲劳或颈椎病引起;2. 癫痫≠脑瘤:癫痫常见病因是原发性癫痫或脑外伤;3. 影像检查辐射安全:单次检查的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风险可忽略。但需强调:持续超过2周的神经系统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怎么预防脑瘤?
虽病因未完全明确,但避免长期接触电离辐射、保持规律作息可能有预防价值。建议40岁以上人群将神经系统体检纳入年度检查,有家族史的高风险人群更要注意;若出现持续14天以上的神经系统症状,需及时做专业评估。
最后要提醒,脑瘤早期症状不典型,但只要重视身体“异常信号”、及时检查,就能早发现早治疗。别因害怕拖延,也别自行吓自己——科学认识、理性应对,才是对健康最好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