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发的常见心脏问题,它的表现有很明显的特点。一般来说,当冠状动脉狭窄超过50%,心肌的氧气供需就会失衡,引发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患者常觉得胸骨后像被压了块石头,有紧缩、压迫或者沉甸甸的感觉,疼痛范围大概像手掌那么大,一般持续3到15分钟,还可能伴随呼吸急促、出冷汗、没力气等症状。
典型症状的特征性表现
- 胸痛定位特征 疼痛的核心位置主要在胸骨左边第3到第4根肋骨之间的区域,这和心脏的位置对应。疼痛还会往左边肩膀、左臂内侧(尤其是小拇指和无名指那一侧)或者下巴放射,这种放射的规律对医生诊断很有帮助。
- 发作诱因关联性 症状常由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吃得太饱或者受凉诱发,休息或者含服缓解心绞痛的药物后能好转。这种“活动后发作、休息后缓解”的规律,是区分心绞痛和其他胸痛的关键。
- 自主神经反应 大约70%的患者会出现植物神经紊乱的表现,比如脸色发白、手脚冰凉、恶心想吐等,这和交感神经兴奋有关。
非典型症状的临床识别
- 特殊放射部位 约30%的患者疼痛模式不典型,比如上腹部有烧灼感(容易被当成胃病)、下巴发酸、后背不舒服等。尤其是女性,后背放射痛的概率是男性的2倍。
- 无痛性发作特征 糖尿病患者因为神经病变,可能不会有明显胸痛,这种叫“寂静型”心肌缺血,主要表现是喘不上气、特别累,做心电图能查到缺血的迹象。
- 特殊人群预警信号 65岁以上的老人要特别注意非典型症状:突然不明原因的喘不上气(大概28%的老人会出现)、头晕要晕倒(15%)、肚子不舒服(12%)等,这些都可能是心血管问题的信号。
急性发作期处理原则
- 体位管理 立刻坐起来或者半躺着(上半身抬到45度左右),这样能减少回到心脏的血量,减轻心脏负担。别平躺,不然可能会更喘。
- 药物干预 舌下含服缓解心绞痛的药物是常用的急救方法,但如果收缩压低于90mmHg就不能用。如果3分钟没缓解,可以再含一次,最多含3次。
- 转运时机 如果胸痛持续超过20分钟,或者出现心跳超过120次/分、血压波动超过20mmHg等情况,要立刻打120。这时候得急性心梗的风险是普通心绞痛的3倍。
长期预防策略
- 危险因素控制 把血压控制在130-139/85-89mmHg之间,能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要保持在2.6mmol/L以下,糖尿病患者要更低,低于1.8mmol/L。
- 运动康复方案 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骑固定自行车,能让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25%。运动强度可以用“220减去年龄”算最大心率,然后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到80%之间。
- 监测预警系统 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年做一次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这个检查筛查冠心病的准确率有70%。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人,每6个月查一次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炎症指标。
特殊人群管理要点
-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要重点监测无症状的心肌缺血,建议每3个月做一次动态心电图。糖化血红蛋白(HbA1c)要控制在7.0%以下,这样能减少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 老年群体 65岁以上的患者要特别注意非典型症状,建议记症状日记,把发作的时间、感觉写下来。每年做一次超声心动图,看看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应该≥50%。
- 女性患者 女性要注意雌激素变化对心脏的影响,绝经后的女性每半年查一次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应该<0.9mm。
通过正确识别症状和规范管理,能有效降低心绞痛发展成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高危人群可以做一个“症状-处理”的流程图,定期参加胸痛急救培训,提高自我救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