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脑血管突然出现结构或功能损伤引起的。有数据显示,80%以上的卒中发作前其实有能察觉到的征兆,学会正确识别这些信号对降低伤害至关重要。
脑卒中核心识别标准
记住“FAST”法则就能快速判断:
- 看脸:有没有单侧脸歪、嘴角下垂,比如笑的时候一边脸动不了;
- 抬胳膊:双手平举,有没有一只胳膊往下掉,或者举不起来;
- 说话:有没有说话不清楚、答非所问,或者听不懂别人的话;
- 记时间:一旦出现症状,立刻记好发作时间——发病4.5小时内的溶栓治疗对恢复很关键。
还有种“小卒中”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通常不到24小时就消失,但接下来7天内发生严重卒中的风险有10%-15%,必须马上查血管。
病理机制的双重维度
脑卒中主要分两种:
80%-85%是缺血性的——比如血管里的斑块掉下来堵了脑血管,或者心脏里的血栓流到脑子里堵了血管,还有小血管病变导致的小梗死;
剩下10%-15%是出血性的——比如高血压把血管撑破了,或者脑血管畸形、凝血有问题导致出血。
现在检查发现,有些人可能同时有缺血和出血两种问题,需要做多模态MRI才能明确,治疗也更复杂。
高危人群特征分析
这些人要特别注意卒中风险:
- “三高”人群:收缩压超过140mmHg,风险比正常人高2-4倍;低密度脂蛋白超过3.5mmol/L,风险高3倍;
- 代谢综合征患者:腰臀比超过0.9(比如腰粗屁股小),颈动脉长斑块的概率比别人高2.8倍;
- 长期久坐的人:脑血流速度比经常活动的人慢15%-20%;
- 有家族史的人:直系亲属(比如父母、兄弟姐妹)有卒中史,自己发病风险高2-3倍。
值得警惕的是,近十年40岁以下的年轻人卒中发病率上升了37%,主要和睡眠不好(占62%)、久坐(占58%)、吸烟(占49%)有关。
季节性防护策略
冬季重点护血管:
- 控温差:室内外温差别超过5-7℃,出门戴帽子——能让头部血流量增加,减少血管收缩;
- 早饮水:起床后空腹喝300ml温水,能降低血液黏稠度;
- 测血压: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要是波动超过10mmHg,得找医生调整方案。
夏季别贪凉:
- 补水分:出汗多的时候(比如一天排汗超过1000ml),要喝带点盐的水,避免脱水;
- 调空调:温度设26℃左右,避免冷热交替让血管痉挛;
- 盯夜间:凌晨2-4点血流速度会慢18%,高危的人要多留意。
家庭急救准备规范
家里要备这些基础设备:
- 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误差别超过±3mmHg);
- 血氧饱和度仪(测出来的SpO₂要保持在94%以上);
- 能精确计时的东西(比如手机)——用来记症状开始的时间,误差别超过1分钟。
还要准备“急救档案”:
- 写清楚自己的病史、正在吃的药(名字就行,不用写剂量);
- 记好哪些情况不能溶栓(比如最近做过手术、凝血有问题);
- 列2个直系亲属和家庭医生的联系方式,方便紧急时联系。
日常防护五项原则
做好这5点,能有效降低卒中风险:
- 多喝水:每天喝1500-2000ml水,分5-6次喝,早上空腹喝300ml能缓解早上血压高的问题;
- 多运动:每周做5次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每次30分钟,强度控制在“有点喘但能说话”的程度;
- 调饮食:试试地中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少吃红肉),饱和脂肪酸(比如动物油、肥肉)别超过每天总热量的10%,膳食纤维每天吃够25g以上;
- 睡好觉:每天睡7-8小时,深睡眠要超过1.5小时,别熬夜;
- 减压力:可以试试正念冥想之类的方法,能降低压力激素皮质醇,减少血管损伤。
有研究显示,坚持这些防护方法能让卒中复发风险降低40%-50%。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年做一次脑血管检查(比如用TCD测血管反应性),早发现问题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