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进入终末期后,患者身体各系统功能会出现不可逆的衰退。这一阶段的照护重点要转向精细化护理,核心是提升患者的舒适度。以下十种典型症状,常提示疾病已经进入终末阶段:
认知功能的深度衰退
患者会完全分不清时间和地点,认不出亲人,也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这时候别用提问式的交流(比如“你还记得我是谁吗?”),可以说些非指向性的话,比如“今天阳光真好”,再配合音乐或者轻轻触摸(比如握握手、拍拍肩膀),能帮患者情绪好一点。
运动能力的进行性丧失
患者会从没法自己翻身,逐渐发展到完全躺床上不能动,肌肉萎缩的速度大概每个月会减少3%。研究发现,帮患者做被动的关节活动(比如慢慢弯伸胳膊腿),再用气垫床,能降低40%得褥疮的风险。护理的时候要每2小时帮患者翻一次身,重点保护骨头突出的地方(比如屁股、腰、肩膀),防止压疮。
吞咽功能障碍的警示信号
大概85%的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吃东西呛到的风险高达70%。如果患者吃饭时老咳嗽、流口水变多,要把食物调成像蜂蜜那样的稠度(比如米汤加藕粉),喂的时候让患者保持30度左右的半坐姿势,能减少呛到的风险。
自主控制能力的全面丧失
患者会没法控制大小便,这样尿路感染的风险会上升。建议用pH值5.5的弱酸性清洁用品擦屁股,再配合含银离子的皮肤敷料,能让皮肤损伤的概率下降50%。还要多注意患者排尿的次数有没有变化,小心尿排不出来(尿潴留)引发的感染。
呼吸模式的异常变化
出现潮式呼吸(就是呼吸一会儿深、一会儿浅,中间还会停30秒以上),说明脑干功能受损了。这时候可以用加湿器让空气湿润点,改善气道环境。临床数据显示,吸低流量的氧气,再让患者半坐着,能缓解呼吸难受的情况。
循环系统的功能衰退
终末期患者的心率波动很大,可能在每分钟40次到130次之间,血压常常低于90/60mmHg(正常一般是90/60以上)。每天喝水和输液的总量建议控制在800-1000毫升,别补太多液,不然会加重心脏负担。用电子血压计的时候,要选大小合适的袖带,这样测出来的结果才准。
体温调节功能紊乱
患者会出现中枢性发热(不是因为感冒等感染引起的)和低温交替的情况,体温一会儿35℃(偏低),一会儿39℃(偏高)。如果手脚冰凉,可以用32℃左右的温水袋保暖(别用太烫的);如果发高烧,先试试物理降温(比如用温水擦身子),别随便用退烧药,不然会加重肝肾功能的负担。
意识状态的深度改变
昏迷的患者对疼痛的反应会变弱,但可能还能感知到一些刺激。建议每天给患者听10分钟音乐,选他以前熟悉的旋律,再配合轻轻的按摩(比如揉胳膊、腿),有助于保持神经通路的活性。
感染防御机制崩溃
终末期患者死亡的原因里,60%以上是肺部感染。指南建议每天做3次胸部物理治疗,比如改变体位引流痰液、轻轻拍背帮患者排痰。如果患者出现呼吸急促、血氧下降(比如嘴唇发紫),要及时去做病原学检测(查是什么病菌引起的),好指导用抗生素。
皮肤屏障功能的终极挑战
Ⅳ期压疮(最严重的压疮,伤口深到肌肉甚至骨头)的治疗费用是Ⅰ期(轻度发红)的20倍。预防的时候用泡沫敷料比气垫床更有效,如果已经形成创面,可以用负压伤口治疗。要保持皮肤稍微湿润的状态,别过度清洁(比如反复用肥皂擦),不然会破坏皮肤的天然屏障。
面对这些不可逆的身体变化,家庭护理要重点缓解症状,而不是追求治疗效果。建议找医生、护士、康复师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临床数据显示,系统化的症状管理能让终末期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40%。护理的时候要平衡医疗干预和人性化关怀,让患者能有一个安宁的临终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