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听说“脑萎缩”就紧张,担心是不是得了什么重病。其实脑萎缩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常衰老带来的生理变化,另一种是疾病发出的警报信号,得先把这两者分清。
脑萎缩:正常衰老还是疾病?先看“速度和部位”
2023年《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60岁以上人群中,83%会出现脑容量的生理性缩小。这种变化很缓慢,年均萎缩率低于0.5%,主要和年龄增长导致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信号的“纽带”)数量减少有关,属于正常衰老的表现。
但如果海马体(大脑里管记忆的核心区域)的萎缩速度超过正常范围——比如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海马体萎缩速率是正常人的3-4倍,那就得警惕了。这种病理萎缩会导致记忆系统“不可逆损伤”,就像硬盘物理损坏,哪怕反复提醒,刚发生的事也记不住。做头颅CT或核磁能看到明显特征:脑沟回变宽、脑室扩大。
记忆不好?先分“良性健忘”和“阿尔茨海默病”
很多人都有“转头就忘”的情况,但不一定是病,关键看3个区别:
良性健忘:是“暂时记不起来”,比如想不起钥匙放哪,但别人提示“你早上放玄关柜子上了”,马上就能想起来。剑桥大学2022年的研究说,这种情况和突触“暂时不够灵活”有关,比如压力大、熬夜累的时候容易出现,休息好了就会缓解。
阿尔茨海默病:是“根本记不住”——刚吃的饭转头就忘,问“中午吃了什么”说不上来;出门买东西,走着走着就找不到回家的路;甚至连家人的名字都叫不出。而且这种记忆丧失会“越来越重”,慢慢影响吃饭、穿衣等日常能力。
另外,脑萎缩也分轻、中、重三级:
- 轻度:片子上能看到一点萎缩,但自己没感觉;
- 中度:有记忆减退,但还能自己照顾自己,能和人聊天;
- 重度:完全需要别人照顾,还会出现不会说话、不会用筷子的情况。
早期筛查:在家能做的小测试,定期查更放心
想早点发现问题,不用等严重了再去医院,在家就能做3个简单测试:
- 时间顺序测试:记3件日常事(比如早上喝了牛奶、中午取了快递、下午浇了花),30分钟后回忆顺序,能说对就没问题;
- 空间记忆测试:去陌生地方(比如新超市、朋友新家),能不能自己找回来,不用问别人;
- 语言流畅度测试:1分钟内说尽可能多的水果名字(比如苹果、香蕉、橘子……),能说10个以上说明语言功能不错。
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半年做一次系统的认知评估,建个“记忆健康档案”;结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能把早期检出率提得更高。
三级预防:从日常习惯入手,降低发病风险
最新研究显示,综合干预能把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降低60%,关键要做好这3点:
- 动脑子:每周3次做数独、玩拼图,或者深度读一本喜欢的书——这些活动能激活大脑前额叶皮层,保持认知功能;
- 吃对饭:跟着地中海饮食走——多吃深海鱼(补充ω-3脂肪酸)、坚果、橄榄油(补充维生素E)、蔬菜和水果,少吃加工食品和高糖食物;
- 睡好觉:每天睡7-8小时优质睡眠,比如晚上11点前睡,不熬夜——睡眠时大脑会排出代谢废物(比如 amyloid-β蛋白),减少病理沉积。
65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神经心理测评,现在还有新型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测,能更早预警风险。
这些情况别拖,赶紧去医院!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说明可能是病理信号,得及时就诊:
- 一天内重复问同一个问题超过5次(比如“今天星期几”问了一遍又一遍);
- 连续3天以上迷路(比如常走的路也找不到家);
- 突然改变个人习惯(比如以前很爱干净,现在连续3天不洗澡、不换衣服)。
早期诊断的黄金期是症状出现后的6-18个月。现在有tau蛋白PET显像技术,能精准定位大脑里的病理性蛋白沉积;配合认知康复训练,能有效延缓病程进展。
总之,脑萎缩不是“洪水猛兽”,正常衰老也会有,但如果萎缩速度太快(比如海马体萎缩3倍以上),或者出现明显的记忆减退、迷路、生活不能自理等情况,就要警惕疾病。平时做好预防(动脑子、吃对饭、睡好觉),定期筛查(在家测试+医院评估),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更好地保护大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