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厕见血块别慌!三步自查+肠镜筛查防肠癌风险

健康科普 / 识别与诊断2025-10-30 08:02:58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45字
大便擦拭纸出现粘稠血块的常见病因,涵盖肠道息肉、痔疮等疾病的临床特征及规范诊疗路径,通过科学分型指导就医检查,帮助公众建立正确的便血鉴别意识,强调早期干预对预防恶性病变的重要意义。
便血鉴别粘稠血块肠道息肉痔疮肛裂结肠癌肛门指诊结肠镜检查消化道出血疾病预警
如厕见血块别慌!三步自查+肠镜筛查防肠癌风险

不少人如厕后发现擦拭纸上有暗红色粘稠物,因为害怕往往拖着不去医院,但这种情况可能和多种消化系统问题有关,得结合出血特点和伴随症状科学分辨。

一、肠道息肉的表现

肠道息肉是一种良性肿瘤样病变,表面的血管网容易被粪便摩擦破裂出血。血液经过肠道消化液作用后,会变成粘稠的胶冻状,大多出现在排便末期。这类出血常伴有大便形状变细、排便习惯改变(比如每天拉3次以上,或者隔天才拉1次),但一般没有明显疼痛。据统计,50岁以上人群中,肠道息肉的检出率约30%,其中腺瘤性息肉有潜在癌变风险。建议40岁以上的人定期做肠镜筛查,早期切除息肉能大大降低癌变概率。

二、肛周疾病怎么区分

痔疮和肛裂占了肛肠出血病例的70%以上。内痔出血一般是鲜红色,常沾在大便表面或者擦拭纸上;肛裂出血时,排便会有刀割样疼痛,血迹主要在擦拭纸上。这两种病常见于久坐的人、妊娠期女性和慢性便秘患者。医生一般建议先保守治疗:每天用温水坐浴15分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做提肛运动(像忍大便一样收缩肛门),能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如果出血超过2周还没缓解,要及时做肛门指诊或肛门镜检查。

三、恶性肿瘤的警示信号

结直肠癌引起的出血,常是暗红色混着粘液,可能还会有体重下降、总觉得没拉干净的感觉。近十年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了18%,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癌性出血一般和大便混合在一起,颜色像果酱似的。筛查数据显示,便潜血联合肠镜检查,能让结直肠癌死亡率降低60%。4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5年做一次肠镜,有家族史的人筛查间隔要缩短到3年。

四、其他可能的疾病

还要注意,像细菌性痢疾这类肠道感染会出现粘液脓血便;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常伴有腹泻、腹痛;糖尿病患者因为微血管病变,可能会有无痛性便血;长期吃抗血小板药物的人,消化道出血风险比普通人高3倍,这些情况都需要针对性检查。

五、该怎么规范看病

发现粘稠血块时,可以按三步来:1. 记症状——详细写下出血频率、颜色变化和伴随的不舒服;2. 初步判断——鲜红色可能是肛周问题,暗红色可能是肠道问题;3. 分级就诊——40岁以上的人建议直接预约肠镜检查。医生首先会做肛门指诊,能查到80%的直肠病变;如果怀疑结肠有问题,电子结肠镜是确诊的金标准。现在无痛肠镜技术已经让检查舒服很多,检查前要按医生要求做好肠道准备。

六、日常怎么预防

预防便血要从生活习惯改起:- 饮食:每天吃300克蔬菜、200克水果,保证膳食纤维不少于5克;- 排便: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别久蹲(单次不超过10分钟);- 运动:每天做30分钟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 压力:用腹式呼吸缓解焦虑,保持规律作息。高危人群(40岁以上、有家族史、慢性便秘)建议每年做便潜血检查。早期发现息肉并及时切除,治疗成功率能达到95%以上。如果便血持续不好,要及时去消化内科或肛肠外科就诊。

总之,发现暗红色粘稠物不用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及时记录症状、找医生检查,早干预早治疗才能避免严重问题,守住肠道健康。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