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患者如果突然呕血,或者拉出像柏油一样黑亮的大便,可千万别掉以轻心——这可不是普通的“肠胃不好”,而是能直接威胁生命的急症!有数据显示,一旦发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肝癌患者30天内的死亡风险会一下子升高30%,必须立刻重视起来。
为啥肝癌患者容易出现这种危险的出血?主要和3个原因有关:
- 血管被高压“撑破”了:我们的门静脉就像连接肠胃和肝脏的“水管”,正常压力在5-10mmHg之间。如果肝癌导致门静脉压力超过12mmHg,食管和胃底部的静脉会像被吹胀的气球一样“曲张”。这些曲张静脉的壁特别薄(只有1-2毫米),要是压力持续升高,或者吃了粗糙食物(比如坚果、硬米饭)刮到,很容易破裂出血。有研究发现,第一次因静脉曲张出血的肝硬化患者,死亡率能达到15-20%。
- 身体“止血开关”坏了:肝脏是生产凝血因子的“工厂”,能合成12种帮助止血的蛋白质。如果肝功能恶化到严重程度(比如Child-Pugh C级),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凝血快慢的指标)会比正常人长6秒以上,纤维蛋白原(另一种凝血物质)也会降到1g/L以下。这时候身体止血能力差,普通止血药效果有限,得用专门的方法补充凝血物质。
- 胃黏膜变“脆弱”了:肝功能异常会打乱胃酸分泌,削弱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临床数据显示,35%-50%的肝癌患者会并发急性胃黏膜病变——胃里出现很多小糜烂或浅溃疡,这些地方稍有刺激就会出血,成为潜在的“出血源”。
万一真的出现呕血或黑便,在家先做好这3件事,能帮着争取时间:
- 别吃东西,适当补“水”:出血后的24-48小时内要完全禁食,但得补充电解质溶液(比如淡盐水加一点糖),每小时喝50-100ml,保证每小时尿量有30ml以上(大概一小杯的量)。如果意识清醒,觉得口渴可以含几块冰块缓解,别咽下去。
- 别乱吃药:绝对不能用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布洛芬)或抗血小板药(比如阿司匹林)——这些药会进一步破坏凝血功能,加重出血。如果之前确诊有静脉曲张,医生可能开了血管活性药物(比如生长抑素类似物),但一定要严格听医生指导使用,别自己调整剂量。
- 赶紧送医的信号:如果出现心跳超过100次/分钟(脉搏跳得很快,像跑步后的感觉)、收缩压低于90mmHg(头晕站不稳、眼前发黑)、意识模糊(喊名字反应慢、答非所问),说明已经丢失1500ml以上血液(差不多3瓶矿泉水的量)!这时候每延迟1小时送医,死亡风险就增加5%,必须立刻打120,同时让患者侧躺,防止吐血呛进气管。
到了医院,医生会怎么做?关键是这几步: 急诊胃镜是找出出血点最准的方法——只要患者血压、心跳稳定,医生会在12-24小时内做胃镜。如果是静脉曲张出血,用胃镜下套扎术止血,成功率能达到80%-90%。要是凝血功能不好,医生会输新鲜冰冻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反映凝血状态的指标)控制在1.5以下,帮助身体恢复止血能力。
要想不出血,最有效的还是“防”!做好这3级预防,能大大降低风险:
- 一级预防(还没出血时):定期查肝功能和门静脉压力,要是有中度以上静脉曲张,每6个月做一次胃镜评估。控制肝病进展(比如抗病毒、戒酒)能降低门静脉压力,医生可能会推荐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比如普萘洛尔)预防出血。
- 二级预防(已经出血过):如果之前出过血,联合用β受体阻滞剂和胃镜治疗,能让再出血率下降50%。每3-6个月要复查胃镜,及时处理新长或复发的曲张静脉。
- 三级预防(日常保养):吃饭要记住“软、温、细、匀”4个字——食物温度控制在35-40℃(不烫嘴),质地最好是糊状(比如粥、软面条),别吃坚果、油炸食品这些粗糙或坚硬的食物。吃完别立刻躺,半坐半躺30分钟,减少胃里的东西反流到食管里。
肝癌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看似是“肠胃问题”,实则是能要命的急症。记住出血的原因、在家的应急方法、医院的治疗关键,还有最重要的“三级预防”,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不管是患者还是家属,都要多留意身体信号(比如反酸、吞咽困难、大便颜色变深),早预防、早处理,才能避免危险突然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