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岁女性便秘半年确诊肠癌,排便异常你忽视了吗?
2025-09-12 10:45:01阅读时长3分钟1290字
近期,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引发了大家对肠癌的关注。2025年8月,某三甲医院接诊了一位52岁的女性患者,她便秘长达半年,自行买通便药治疗,症状却越来越重。就医后,竟被确诊为大肠癌。原来,她误把肿瘤导致的排便异常当成“宿便毒素”,耽误了治疗。这一事件给大家敲响了警钟,排便异常可能是恶性肿瘤的信号,千万别忽视!
肠癌早期症状与普通肠胃病,你能分清吗?
肠癌早期症状和常见肠胃病有很多相似之处,像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这就导致很多患者自行用药或者根本没当回事。但其实,肠癌也有一些独特的信号。比如,它引起的排便变化通常是持续的,像长期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而不是短期波动。此外,如果还出现体重骤降、贫血、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那很可能是肿瘤在发展了。普通便秘通过调整饮食或者吃点药就能缓解,可肠癌导致的便秘会越来越严重。医生提醒,如果排便异常持续超过2周,还伴有体重下降,一定要去做肠镜检查,别自己乱用药。
大便异常暗藏肠癌风险,这些信号你知道吗?
- 便血:直肠癌便血常常是鲜红色的,特别容易和痔疮弄混。但肿瘤便血可能会有黏液或者暗红色血块,而且出血量会随着肿瘤对血管的侵蚀越来越多。这时候,就需要通过肛门指检或者肠镜来区分到底是痔疮还是肿瘤了。
- 大便变细:肿瘤往肠腔里面长,会让肠腔变窄,大便就会被挤得变形变细,还可能会有排便排不干净或者梗阻的感觉。
- 便秘与腹泻交替:肿瘤会刺激肠道黏膜,引发炎症性腹泻,同时又会堵住肠腔,导致便秘,这样就形成了“腹泻 - 便秘”的恶性循环。
- 排便习惯紊乱:本来排便很规律,突然变得没规律了,比如早上定时排便变成了时间不固定,或者老是有想排便却排不出来的感觉。
- 隐匿性信号:大便隐血试验阴性并不代表没有肠癌,有些肿瘤出血量少或者位置隐蔽,还得靠肠镜直接观察才行。临床统计显示,早期肠癌(I期)5年生存率超90%,而晚期(IV期)仅13%,早筛真的很重要!
肠癌筛查怎么选?这些方法要知道
肠镜是筛查肠癌的核心方法,它能直接观察肠道情况,还能取组织做活检确定病理类型,顺便把息肉切除,阻断癌变的可能。建议45岁以上的人每5年做一次肠镜;有家族史、炎症性肠病、长期便秘或腹泻等高危人群,检查间隔要缩短到1 - 3年。不过,大便隐血试验只能提示出血风险,漏诊率大概有30%;粪便DNA检测能发现一些基因突变,但还是得结合肠镜确诊,不能完全替代它。做肠镜检查前3天要吃低渣饮食,前1天要清肠,喝泻药把肠道清理干净。无痛肠镜要禁食8小时,还得有家属陪着。医保能报销肠镜检查费用的70% - 90%,经济压力大的患者可以先去社区医院做初筛。
日常预防肠癌,这些方法超实用
- 饮食干预:每天要摄入25 - 30g膳食纤维,多吃全谷物、豆类、绿叶蔬菜。每周吃红肉别超过500g,少吃加工肉制品,减少亚硝胺类致癌物的接触。还可以补充益生菌或者吃发酵食品,调节肠道菌群。
- 生活方式调整:每周要有150分钟的中强度运动,别老是坐着,不然肠道蠕动会变慢。要把体重控制在BMI<24,肥胖人群患肠癌的几率会增加50%。
- 居家监测要点:可以记排便日记,记录排便频率、形状、颜色和有没有腹痛等情况。要是发现持续便血、体重减轻超过5%、疲劳感加重,应及时就医并预约肠镜检查。
- 高危人群管理:切除过肠道息肉的人,要按照医生的建议缩短肠镜检查间隔。有遗传性肠癌家族史的人,比如林奇综合征患者,20岁起就要每1 - 2年筛查一次。 排便异常可能是肠癌信号,别忽视,早筛早诊早治,降低肠癌风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