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血别慌!三步急救+预防再出血关键

健康科普 / 应急与处理2025-10-30 08:33:09 - 阅读时长3分钟 - 1440字
系统解析上消化道出血的识别信号、紧急处理要点及预防策略,涵盖出血量评估、内镜治疗新进展和日常护胃技巧,帮助掌握危急时刻的科学应对方案。
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胃溃疡静脉曲张内镜治疗胃酸抑制饮食禁忌应急处理预防措施
呕血别慌!三步急救+预防再出血关键

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急重症,一旦身体发出呕血、黑便等“红色警报”,必须立刻重视。了解它的出血信号、出血量判断方法、紧急处理要点,以及后续的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能帮我们及时应对危险,降低风险。

出血信号识别:身体发出的“红色警报”

如果突然呕出鲜红色血液,通常意味着上消化道出血量已经超过250毫升,可能是胃溃疡穿孔、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问题引起的。血液经过胃酸作用,会变成像咖啡渣一样的棕黑色——如果呕出这种颜色的内容物,也要警惕出血。研究显示,出血量越多,症状越明显:当出血量超过500毫升时,约70%的人会出现心跳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前兆,得赶紧就医。

出血量评估:关键判断指标

除了呕血,黑便(柏油样的大便)也是重要信号。当出血量达到60毫升时,粪便潜血试验会呈阳性(查大便能发现隐血);如果能直接看到黑便,通常说明出血量超过50毫升。还有一种“隐形出血”要注意:明明没呕血,但总觉得乏力、脸色发白,这种情况常见于慢性胃黏膜病变的患者,容易被忽视。

紧急处理:黄金时间的正确操作

发现呕血后,正确应对能降低危险:立刻采取头低脚高的姿势(避免呕吐物呛进气管),别吃东西也别喝水(减少对胃的刺激),保持平躺(保证大脑供血)。按最新急救指南,打120时要重点说清楚呕吐物是鲜红色还是咖啡渣样,有没有伴随腹痛、痛在哪里——这些信息能帮医生快速判断出血部位。千万不要自己吃止血药,有些中成药反而会加重凝血问题。

诊断技术:内镜检查的突破性进展

现在医学已经能做到“边诊断边治疗”。高分辨率电子胃镜能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精准找到出血点,再用氩离子凝固装置之类的新型设备立刻止血。近年常用的胶囊内镜,适合那些病情重、血压心率不稳定的危重患者,因为不用插管(无创),能在发病后6小时就做检查,更早明确病因。

治疗手段:创新技术解析

针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现在常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比传统手术更能降低再次出血的风险。药物方面,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PPI)通过持续静脉输液,能把胃里的pH值稳定保持在6以上,帮助血小板聚集止血——研究发现,早期规范用这类药能让再出血风险下降40%。

康复期管理:科学饮食方案

出血停止后,饮食要分三步过渡:前3天吃冷的流质食物(比如米汤、藕粉),温度低能减少对胃的刺激;第4到7天换成低渣半流食(比如龙须面、蒸蛋羹),容易消化且不会划伤胃黏膜;完全恢复后还要坚持“三低一高”原则——低盐、低脂、少刺激(避开辣椒、酒精等),多吃高纤维食物(比如蔬菜、水果)。尤其要避开坚果、油炸食品这类可能划破胃黏膜的“危险食物”。

预防复发:建立防护体系

预防再次出血要做好“立体防护”:每天记饮食日志,找出可能诱发出血的食物(比如吃了某类食物后胃不舒服,就记下来避开);长期吃NSAIDs类药物(比如布洛芬、阿司匹林这类抗炎或抗血栓药)的人,要同时用PPI保护胃黏膜;肝硬化患者每3个月查一次胃镜,监测静脉曲张的程度,早做干预。研究还发现,规律作息很重要——保证22点到凌晨2点之间睡觉(这是肝脏修复的关键期),能让胃黏膜修复速度快27%。

上消化道出血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能及时识别“红色警报”、正确做好紧急处理,再配合医生的规范诊断治疗,后续认真做好康复饮食和预防,就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再出血风险。平时注意爱护胃——规律吃三餐、少吃刺激食物、不熬夜,定期做胃镜检查(尤其是有胃溃疡、肝硬化等基础病的人),就能给胃“上一层保险”,远离出血危险。

大健康
大健康